中房协副会长力挺延长二手房税收优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中房协副会长力挺延长二手房税收优惠
2009年11月22日 10:24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一段时间以来,南京等部分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持续火爆,房价也随之攀升,抢着买的原因之一就是今年底是楼市优惠政策的一年实施截止期。对此,昨天在南京出席2009住宅品质与房地产发展论坛的中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建议,应保持政策的稳定,特别是普通住房营业税免征期由5年缩短为2年的优惠政策实施时间应予以延长,短期政策好的也可以作为长期政策。

  谈政策

  力挺营业税继续优惠

  在这场由省住建厅主办、省住宅与房地产业促进中心承办的论坛上,朱中一谈到,与一季度的企稳,二季度的快速回暖,三季度的继续增长、增幅趋缓相比,四季度的市场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由于担心优惠政策将于年底终止,不少市民抢搭买房卖房末班车,造成房价上涨,但另一方面,因前几月房价上涨过快,也有一部分想买房的老百姓被挤出了市场,对高房价不买账,所以从各个地区来看,市场和房价的走势还是有差别的。

  至于优惠政策该不该终结,朱中一认为,去年国家131号文件(《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就协会的想法来看,政策还是要继续保持稳定。131号文件里面大部分是没有明确实施时限的,有时间性的优惠措施,也仅仅是二手房转让这一块,暂执行到今年12月31日。而从长远来说,国家的房地产要稳定健康发展是要增加房产持有环节的税收,减轻流转环节的税收,让市场活起来,以优惠政策来盘活二手房市场是有必要的。

  另外,今年全国经济保八问题不大,但是整个世界经济回暖的态势不是很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更加重视稳定性,短期政策好的也可以作为长期政策。

  朱中一还谈到,今年8月,在全国房价大涨之时,学术界和老百姓都在讨论房产优惠要不要取消,国务院研究室专门就此开了会,很多专家建议取消,但朱中一作为中房协的代表力挺不调整,保持政策的稳定。他认为,“大家要珍惜市场回暖的来之不易的结果,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谈市场

  担心江苏供需矛盾将突出

  在对市场的走势分析中,朱中一对江苏的商品房供需平衡表示了担忧。他指出,江苏的商品房销售量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今年1至10月,全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上涨了48.4%和50.1%,而江苏的上涨幅度为79.1%和80.5%;在销售金额方面,全国1-10月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同比上涨79.2%和84.3%,而江苏达到了109.6%和116.1%,比全国平均数都要高出一大截。

  江苏的房子卖得很火,但后续能提供的房源却显得有些不足。朱中一举例说,全国1-10月,全国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4.1%,江苏同比只增长1.7%。今年1-10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8.14亿平方米,同比上涨3.3%,从年初开始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住宅6.54亿平方米,同比上涨0.4%,但江苏的情况是1-10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8%,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3.1%。再看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全国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8.7%,江苏同比下降34.5%;土地开发面积全国同比下降4.6%,江苏同比下降17.2%。这一系列负增长说明下一步的供需矛盾将很突出,需要相关部门及早采取措施稳定供应。

  谈房价

  政府应量化指标控房价

  房价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说房价贵?朱中一认为,房价不仅和住房制度有关,还和土地供应和管理制度,财税、金融制度,以及社会的分配制度、外来人口的购房比例有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牵涉到供求关系,而且具有投资品的属性。今年的房价之所以能比较快上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政货币政策比较宽松。对于合理的房价,政府要拿出量化指标,让企业、消费者可以去衡量。

  此外,朱中一还建议城镇化、楼市、车市协调发展。房地产作为不动产有地区差异,别的商品可以调货,但郊区的房子盖得再多老百姓不一定去买,商品房即使保证总量,但结构不合理,价格就不能稳定。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区房价居高不下,交通非常拥挤。所以一定要把城镇化、房市、车市协调好,解决地区差异带来的结构矛盾,促使房价稳定。(王 烨)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