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优惠将到期 合肥购房者抢赶“末班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优惠将到期 合肥购房者抢赶“末班车”
2009年11月06日 10:23 来源:中安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11月,家住省城的李先生虽然不太情愿,但是仍然买下了位于蜀山区的一套80㎡的房子。“不是说好多优惠政策要到期了吗?”李先生说。

  面对楼市低迷,去年下半年,国家和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出手救市,不少政策今年年底将到期。惠政到期影响几何?

  -背景

  楼市惠政年底到期

  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下的低迷楼市,各级政府开始频频出手。

  政策一:营业税减免。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个人购买的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的,免征营业税;个人购买的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的非普通住房超过2年(含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的非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政策二:二套房贷放宽。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对其他贷款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利率等由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按风险合理确定。

  政策三:公积金贷款额度放宽。2009年2月23日至12月31日,合肥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整最高贷款额度,借款人及配偶均按规定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度由20万元调整为35万元;调整还贷能力系数,由0.35提高至0.5。在首付款比例方面,购买新建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下调至20%。

  这些政策将在今年年底到期。居民购买二套房最低首付款调整为30%~40%,银行利率方面也由原来的7折调整为8.5折优惠。

  -分析

  惠政到期影响几何

  政策的到期会给合肥楼市带来怎样的影响?走过了金三银四红五月,在传统银十迎来成交量最高峰的合肥楼市持续走高的曲线会不会在今年12月31日后戛然而止?

  购房者抢赶“末班车”

  经济学专家凌斌表示,对于购房者来说,政策到期会给他们带来真金实银的损失,“尤其是对于刚性需求的购房者,他们的经济能力有限,政策带来优惠取消对他们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凌斌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银十成交量反超出金九,一方面体现了合肥楼市的活跃,一方面也体现出政策到期给购房者带来的压力。“有能力的购房者应该多数会选择在年底前置业,预计11月份销售量还是很可观。”

  开发企业和专家均认为政策到期会对普通购房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开发商对后市充满信心

  “但是对于开发企业,这个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凌斌分析认为,合肥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健康的上升趋势,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合肥的开发企业对后市的信心一直很好。“从地王频出就可以看出来了,如果不是看好市场,开发企业怎么敢于砸钱拿地?”凌斌表示,即使是一些优惠政策到期,也无损于开发企业对合肥楼市持续走高的看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购房者矛盾心情不同的是,开发商的日子显然好过得多,在一些楼盘,有的购房者惊讶地发现,明明有房子,售楼小姐却说不卖了。“年底会卖的。”一个售楼小姐说,对于价格,“肯定会涨的。”

  -利好

  这些优惠还可享受

  部分政策还将持续实施。

  政策一:契税下调。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以及土地增值税。

  政策二:二手房交易手续费下调。2009年2月25日,安徽省物价部门提出降低住房所有权登记费和存量住房交易手续费,对半年以上未入住的新建普通商品住房,减半征收物业综合服务费。

  政策三:农民工城里租房可以落户。2009年4月,凡在安徽省城市、城镇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根据本人意愿登记城镇户口。在安徽省就业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国家和省级授予劳动模范的农民工、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特殊贡献者,可自愿在经常居住地办理落户手续。(江淮晨报记者 张晓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