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住房支出的高增长,已经严重挤压其他消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获得的一份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研究报告给出这样一个结论。
对此,这份题为《从体制为切入口 多角度促进居民消费》的报告建议:要想真正促进消费的增长,需要在住房政策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正确处理住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住房支出占比已超15%
对于促进居民消费的着力点,报告强调应该“真正回归‘民本经济’”,正确处理住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非正常差距等。
报告称,在住房问题上,1998年作为一个时点,前后商品房的销售额占整个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由以前的5%、6%左右,迅速上升到15%以上。
报告指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土地的价格。在1998年房改之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基本上没有价格,土地不参与社会的再分配。但1998年之后地价不断上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开始参与社会再分配。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是企业与政府受益,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上升,而居民占社会总储蓄的比例下降。
因此,报告认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经验和教训是:住房市场化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但过度的住房市场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导致低收入群体买不起住房,还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扭曲了经济结构。”
“由于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增长过快,使其他消费受到严重的挤压,结果是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由此,报告指出,要想真正促进消费的增长,需要在住房政策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正确处理住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消费不足系因收入下降
此外,报告还对我国消费和储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的最终消费增速并不算低。
数据显示,从1991年到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名义、实际年均增长15%和9.5%,2001~2008年,尽管增幅略有下降,但最终消费名义、实际年均增长也达到11.7%和9.14%,“甚至居民消费的增长也十分强劲。”
但是,中国的高储蓄不等同于居民高储蓄,并且居民储蓄增长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贡献。报告对国民总储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贡献储蓄的主体实际上是在收入分配中占大头的企业和政府。报告认为,“近年我国的储蓄率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而居民消费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并不是居民(家庭)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
同时,从城乡结构看,居民储蓄率上升主要由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拉动所致,而居民收入分组中,少数高收入户是居民储蓄的主要来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