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报道了上海“倒楼事件“的“主角”——莲花河畔景苑24号的1001室、1102室和25号的1202室的实际成交价,比同一时间成交的同一房型低楼层房源每平方米便宜了数百元至上千元。
自称为 “莲花河畔景苑24号、25号楼的业主总联络人”的施小姐看到上述报道后,致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上述房源的成交价和开发商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价格并不一致。她曾看过上述房号业主出示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价格,要比佑威·楼市通系统反映的网上房地产成交价高很多。特别是25号楼的1202室,合同价格超过15000元/平方米,但佑威·楼市通反映的网上房地产成交价只有12965元/平方米。
施小姐因此怀疑开发商做了“手脚”,导致网上房地产的登记价格和《商品房预售合同》上的成交价格不一致。施小姐同时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此前从未露面的倒楼业主房号。
根据上述线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查。
业主怀疑遭遇“阴阳合同”
在施小姐宣称上述房源登记价格和合同成交价格不一致后不久,一位自称是莲花河畔24号楼302室业主小西(网名)也主动联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上述24号的1001室、1102室和25号1202室的实际成交价和网上房产登记价格不一致。
交通银行上海闵行支行的工作人员昨日也向本报再次确认,25号1202室的合同价格绝不止167万元。
佑威·楼市通房地产数据来源的提供方上海网上房地产的工作人员说,佑威提供的上述房屋成交价格数据直接来自于房地产交易中心,应该是不会有错的。出现网上登记价格和合同价格不一致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同时存在两份商品房预售合同。
按照上述说法,佑威·楼市通显示的房屋成交价和业主提供的商品房合同成交价可能都是真的。那么上述两个不同版本的价格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小西猜测,开发商可能制订了“A、B两个版本”的合同,A合同用来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交易、登记手续;B合同则是实际成交合同。上述网上房地产工作人员也表示:在二手房交易中,常有买卖双方为了避税而做了两份合同,其中第一份合同价格偏低,仅用于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过户。另一份“暗合同”,显示的才是真实成交价。他认为,上述二手房交易的模式,也有可能被用到一手房的销售中。
小西认为,开发商制作A、B两个版本的合同,目的是为了 “骗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上述两个版本的猜测虽都有可能,但操作成功概率不高。如果开发商是为了“骗贷”,应该虚订较高的成交价,而现在网上登记的成交价要比实际合同价格低。如果开发商是为了“避税”做低网上登记价格,则需要得到相关机构的配合,而且未必能通过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审核。
最早成交房至今未登记
在被曝光可能存在两个A、B合同的同时,莲花河畔景苑尚未露面的12位业主的真实身份,也在逐步被揭开面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施小姐提供的5个未露面业主房号调查发现,有3个房屋业主的真实身份被开发商“隐藏”。闵行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24号楼的1201室,以及25号楼的1101和1001室并没有商品房预告登记状况信息。
而根据该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已经销售的期房,如果无法在房地产交易中心查询到商品房预告登记状况信息,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开发商没有为这些期房在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备案。
上述房源中的24号楼的1201室事实上早在2008年的11月12日便已成交,是该栋楼最早成交的房屋,但至今仍未在闵行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备案,不免引人疑惑。
施小姐猜测,这些尚未竣工的期房,可能属于一些与开发商关系密切的“重要客户”。而业内知情人士则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开发商可能是为了给某些相关利益者提供 “炒房”便利,才未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每日经济新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