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狂圈地56%土地价格翻番 保增长还是造泡沫?——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央企狂圈地56%土地价格翻番 保增长还是造泡沫?
2009年07月17日 14:22 来源:法制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新一轮的抢地热潮中,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自5月15日保利在密云创下2009年央企拿地先河后,两个月的时间,北京已有6块土地被央企拿走,其中一半是很少甚至从未涉及房地产行业的央企。

  而这一现象被业内称为 “十余年罕见”。

  在战败的潘石屹受气包似的在博客上大发牢骚,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大呼“不公平”的同时,地王也一次次触动京城百姓对房价的敏感神经。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仅6月份,北京的土地出让收入就超过百亿元。土地市场上演的这出“国进民退”大戏,已促使京城溢价率超过100%的土地,在短短一个月之间由17%蹿升至56%。

  在央企大踏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背后,各界的质疑声也纷至沓来。

  质疑一

  央企为何频拿地王?

  “一砸几十个亿,眼睛都不眨”、“不算成本,只管玩命举牌”,当央企揣着鼓鼓的钱袋子扫荡土地市场时,地产业内人士着实被央企的大气震撼了一把,而其中的原因也很快被揭示出来。“从融资成本上讲,接下天价地王的公司是有先天优势的,大企业现在大概的利率只有3%,但是像华远这样的公司融资成本可能要(百分之)五点几到六点几,利率几乎差一倍,所以不是人家不算账,而是成本起点就低。”任志强一语道破天机。

  用潘石屹的话说,流动性充裕,加上银行信贷的支持,央企和很多国有企业取得资金的渠道更容易。

  他表示,整体宏观经济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这些企业不愿投资实体经济,便涌入房地产市场。

  质疑二

  央企为何青睐房地产?

  记者了解到,尽管很多央企没有房地产开发这一项业务,但是他们却通过技术处理,可以让央企资金流入“子”公司,由“子”公司出面买地。如获得朝阳区奥运村乡地王的成都中泽就是中国电子在撑腰。

  为何央企不去投资实体经济却跑到房地产市场来兴风作浪?“我们看好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日前拿下新“地王”广渠路15号地的中化方兴有关负责人说。

  而北京地产界资深评论人杨少锋昨天却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传统制造业的利润下降明显,投资实体经济“钱”途渺茫。而在通货膨胀预期下,央企资金更倾向于固定资产,加上近期楼市销售火爆,房地产成了很多央企避险的投资方式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质疑三

  央企拿地是保增长还是造泡沫?

  “2007年楼市火爆,国家为了抑制房地产行业,国资委限制央企进行投资,但现在世道变了,金融危机之下,北京GDP要保八,而房地产行业绝对是支柱,”杨少锋对记者表示,“所以国家又鼓励房地产行业发展,而蓄积一年的央企此时酣畅拿地,饥渴之态尽显。”

  财政部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上半年大多数税种依然减收的情况下,跟土地、房屋保有和交易相关的税种收入却实现较快增长。

  其中,房产税增长20.7%,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17.6%,土地增值税增长9.8%,契税增长8.5%。

  然而,也有人质疑说,实体经济还没多大暖意、中小企业依然资金紧张、就业率和收入都没上去,只有拿到了大笔国家投资的央企提前恢复了活力,这活力不是用来搞实体经济,而是撒开来炒股、买地。

  对此,北京首佳房地产评估公司董事长高善喜认为,经济真正复苏的关键不在于楼市、股市的虚火,而在于实体经济本身真正回暖。在房地产非理性疯狂的表现下,一旦市场进行调整,将成为经济复苏的最大隐患。

  质疑四 谁该为央企的疯狂埋单?

  “地王”诞生,业内人士对此已从最初的惊叹转变为现在的痛恨,因为短期内其拉高周边房价的作用已相当明显,准备买房的人不得不承受突如其来的涨价。

  据多家中介公司数据显示,楼市经历了半年的疯狂后租售比已超过1:400,严重背离正常值,说明楼市泡沫再次显现,而央企疯狂圈地更是制造泡沫的推手。

  对此,高善喜认为,有关方面应该对楼市泡沫的再次破灭做预案,因为一旦政策效应殆尽,楼市进行新一轮调整,将殃及金融系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打击将是沉重的。所以长期来看,“地王”对今后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影响并非仅仅拉高房价,也有可能是毁灭。文/记者张媛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