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笼资金支撑的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土地‘吃’起资金来有多可怕。”过去两个月,程锋(化名)一直奔波于南京等几个城市间,考察评估几幅住宅土地的状况。作为一家中型房地产企业的老总,“找地”这个词在消失一年多后,终于重新提上了他的日程表。然而,与以往看地标准不同的是,他如今的原则只有三个字——“短、平、快”。
程锋坦言:“去年找钱,今年‘找钱加找地’。公司现有土地储备不多了,没有新地就没有新利润来源。今年楼市好转,贷款也好拿一些,土地价格也回落了,可以看看地了。”然而,“看看”无疑仍是一种谨慎观望的态度。
抱着相似的动机和态度,新一轮“圈地”运动似乎在今年拉开序幕。土地开始出现久违的多家竞拍、溢价成交现象。进入5月份以来,诸如绿地上海12亿元拿地、龙湖北京4.5亿元拿地等“大单”更是频频出现。
数据显示,“五一”后的第一周,20个重点城市成交土地宗数环比增加13%,成交面积环比增加了34%。
信心+需求=拿地理由
程锋介绍,他的公司目前仅有两块储备土地,规模都不大。虽然现在还可以正常运转,但如果不找新地的话,一年以后就得面临“无米下炊”的尴尬。
高策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李国平认为,土地是房地产开发不可或缺的生产原料,开发商不拿地才是非常态。现在土地市场的回暖,说明他们对楼市开始恢复信心。
“今年开发商的拿地意愿和过去两年形成了明显反差。以前手上没钱也没有拿地的能力,加上对市场的恐惧心理,基本上没有拿地意愿。”李国平说。事实上,去年在各个城市,土地流拍已经成为常见现象。
然而,“小阳春”让土地市场回暖具备了先决条件。“楼盘销售‘小阳春’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信心,二是现金。”阳光100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小冲说,“开发商意识到市场有刚性需求存在,并不是做什么都没用的无效市场。”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住宅市场成交量显著恢复,住宅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4.7%。同时,万科、金地、招商、保利等部分发展商,经营性现金流也不再是过去三年间的长期负值表现。
另一个事实是,库存土地正开始逐步去化。同期全国土地开发面积相对于土地购置面积的比值,近三年内首次实现净增长。而经过一年深度调整后土地价格的明显回落,也是开发商愿意出手的一个动因。“低潮拿地,高潮卖房。”范小冲总结道。
程锋的感受是,政府和一级开发商的态度现在比较理性,无论是土地定价还是服务意识等方面,都愿意更多地为二级开发商考虑。企业去拿地时,谈判能力也开始增强了。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部分上市房企来说,另一个不太好公开说的拿地原因,则是为了稀释过去两年高价拿地的平均成本。“包括万科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已经为那两年拿到的‘高价面粉’做好了亏损准备,现在低价拿地后可以平抑成本,最终交出一份健康的财务报表。”上述人士表示。
可以买地 慎言抄底
虽然已经具备了拿地的动机和资本,但是经过寒冬洗礼的开发商态度却愈见谨慎。
据范小冲介绍,在2006年和2007年的狂热市场中,曾有不少企业将买地的决策权下放给了区域市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吸取了教训的老总们早已将这部分权力收回,购买土地的决策一定由一把手亲自拍板。“可以买地,但慎谈抄底。土地太费钱,抄不起的。”范小冲说。
而土地拍卖会上,也鲜见过去激烈的多轮竞价场面。“有竞争,但是都在大家理性的底线内。”福州的一位房地产商表示。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报告印证了这一观点,尽管近期成交频现高溢价率,但整体土地市场的实际出让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与2007年的历史高位仍有较大距离。
南京一位地产界人士称,有不少开发商认为整体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对土地市场仍有疑虑。目前出来拿地的开发企业无非两类,一类是全国性战略布局的大型房企,一类就是实力雄厚、资金充沛的区域性房企。
长于为政府部门提供土地出让策划的李国平表示,吸取了过去两年的教训,现在开发商的拿地热点仍然集中于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黄金区域。事实上,5月,京城土地市场再次呈现井喷态势。7家房地产公司在一周之内先后狂掷15亿元拿地。而上海土地市场则出现了34%的平均溢价水平。
“我们现在建议政府部门尽量把地块做小。总价5亿元、10多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比较容易出手,大规模的地块已经不受青睐。”李国平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