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公开表示,房地产市场应该分为两个轨,即“保障轨”和“市场轨”。“保障轨”需要政府进行规划和管理,而“市场轨”应该交给市场解决,政府只要管好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产权房的价格多高都没有关系,这是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双轨制”可否破解保障房困局?
近日在太原举办的第12届房展会上,新设立的保障房展区引起了太原市民的关注,很多参展的观众上前询问,获得的答复却是“大多数项目还处于建设阶段”。
开工宣传大肆铺张,项目建成却遥遥无期,建好的房子形成不了有效供给,百姓申请起来困难重重,这是太原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也是全国保障性住房现状的一个缩影。“看得见却摸不着”,一位观众这样形容他眼里的保障房。
“虽然申请比较麻烦,但低收入者至少还有住上保障房的指望,我们这些够不上申请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人可怎么办呢?”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胡很是焦虑。
小胡来自山东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工资不算低,每月差不多有5000元,“可这样的工资比起北京的房价来真是杯水车薪啊,与人合租一个两居室每月就要花1000多元,积蓄根本买房无望,这样下去,结婚、赡养老人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安全感和归属感呢?”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人在大城市并不少见,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不符合保障房的申请条件,但凭自己的收入又无法承担高昂的商品房价格,因此被形象地冠以“夹心层”的称号。
对于保障性住房为何迟迟不能形成合理顺畅的供应,专家认为,地方政府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现行的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关心的是任期内的业绩,关心的是G D P和财政收入,这导致地方政府的决策短期化。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
“去年土地收入达到14000亿,都被地方政府拿走了,地价越高,对地方政府越是有利,他们没有动力建保障性住房”,江苏省银监局局长于学军近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场房地产论坛上指出。
此外,保障性住房的定位不够准确也是造成目前保障房困境的一个原因。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之间界限模糊,引发了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政府在调控时也不能有的放矢,有时候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造成市场混乱。
专家认为,衣食住行是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政府对于这些公共品有提供服务的义务,不能完全交给市场,保障性住房体现的就是政府的服务功能。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有着不同的属性,一个是公共品,一个是商品,应该区别对待。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建议,政府尝试政策性住房和商品房双轨并行的“双轨制”,鼓励地方政府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由地方政府用自己的土地直接开发政策性住房,挤出房价中的高利润和泡沫。
贾康也赞成“双轨制”的做法,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保障轨”的内容包括要有足够的廉租房满足最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要求,也要有一定的适租房满足夹心层、年轻白领、职业生涯初期就职者等人群的居住要求。适租房不一定要是产权房,但是要设计相应的长租机制,保障居住的稳定性。要在观念上引导年轻人顺应根据实际财力进行“阶梯消费”的大趋势,在买不起产权房的时候选择廉租房和适租房。
“把责任落实给地方政府,并进行考核,肯定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于学军说,“省政府必须考核地市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完成情况,确保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实现”。
业界专家认为,“两轨制”在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真的“两轨”分离,政策性住房和商品房差价过大,可能会在政策性住房的审批环节产生新的寻租问题。但是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不同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区别对待,这也是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要政府摆好保障房的定位,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歧,并且下决心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困难,保障房将不再是百姓眼里的镜花水月,中国的保障房之路将越走越宽。 (记者 董时珊 南婷)
参与互动(0) | 【编辑:林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