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我国全面终结福利分房制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化大步前行,但住房供应体系的种种问题也逐步暴露。今年以来,旨在平衡供需的住房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仅仅是开始”。近期,土地供应“蓝图”进一步细化、保障房建设“军令状”敲定以及高层表态决心解决小产权房,一系列的政策铺排预示着,完全市场化的住房制度正在酝酿深层次变革。
今年两会前后,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为首,有住房公积金监管司、住房与改革发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关司局一把手参与的调研小组,开始调研房地产市场化十余年的得与失。其目的便在于谋划住房制度改革下一步该走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并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调控的理想目标也不仅仅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么简单。为“住房民生”计,政府在增加土地及商品房供应的同时,必然会重拾住房保障这一长期缺失的公共职能。
首先,在土地供应方面,国土部门制定了庞大的土地供给计划,在增加商品房供应的同时,也在加大政策性住房的比例。2010年度,全国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大约为18万公顷,与去年全国住房实际供地7.65万公顷相比,以及和前五年平均年度实际供地量5.465万公顷相比,均有大幅度增加。在全国住房供地计划中,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454公顷,与去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其中,经济适用房用地占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的71%,另外29%则是廉租房,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7倍。
近期,各地方土地供应的分解指标开始制定,一线城市新增土地供应有明显增长。以北京为例,5月下旬,该市公布了2010年土地供应计划,全年住宅供地2500公顷,比去年实际的住宅供地增加近1000公顷。其中90平方米以下的政策性住房及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供应量占70%,达到1750公顷。
其次,住建部与各地签订保障房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保障房建设任务。根据目前的规划看,国家发行的地方债将重点向保障性住房项目倾斜,廉租住房将集中建设,并在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项目中进行配建。这意味着,今后,各种政策性住房将逐步与商品房“平分秋色”。
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的住房供应体系中,政府将发挥主导性作用,保障房等由政府提供的房子应该占到50%,从而将目前未纳入政策性住房的中等收入群体纳入其中。如更进一步,政府则以“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利润率,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等综合评标方式,提供准市场化的平价住房。
显然,在房地产“单边市场化”发展出现问题时,政府即时调整是明智之举。而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并建立配套的土地供应制度和房屋建设制度,则是房地产去泡沫化的长治之策。本报记者 林喆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