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门庭冷落”的胶囊公寓,现在其租户却因为不愿离开成为房东眼中的“钉子户”。近日,北京市公布了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7.5平方米的房屋租赁规定草案,虽然草案尚未获正式通过,但胶囊公寓的设计建造者黄日新老人决定尽早将其关闭,重新选址建造符合规定的“新款”胶囊公寓,而原有的租户却因为合同未到期不愿离开,这让黄日新老人犯了难。近日,记者随北京市人大代表周群就群租房政策的相关问题到胶囊公寓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记 者 调 查
“洗脚的送餐的都不能少”
海淀六郎庄的胶囊公寓的主人黄日新,如今已经“名扬世界”。市人大代表周群在胶囊公寓外面等候的时候,老人家正领着巴西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在胶囊公寓里拍片子。一会儿坐在胶囊里面被摄像,一会又到外面被采访,他忙得不亦乐乎。
市人大代表来过问胶囊公寓,黄日新老人还是第一次碰到,他特别兴奋。老人说,他曾对北京的60多个外来人口做过一次调查,这当中有送快餐的、有洗脚按摩的,“他们组成了社会生活链条上的各个部分,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却不容乐观,一家三口住在八大处附近8平方米的房子里,“我们要想社会链条不断,就得保证他们的生存”。
“胶囊”和一般群租不同
黄日新说,之所以能想到设计建造胶囊公寓,是看到了关于日本胶囊公寓的报道,为了找到合适的胶囊公寓建筑材料,他跑了七八个建材厂找到了防火材料。“他们的‘胶囊’只能躺着,我的‘胶囊’可躺可坐可站,保证了一个人的生存权”,“而且,我的胶囊公寓和国内一般的群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周群代表注意到,因为老人建造的胶囊公寓租用的是公寓式楼房,租户使用的是楼下公共厕所,洗漱使用楼层的公共水池,里面设有多个水龙头,因厕所堵塞或者下水道引起的纠纷基本可以避免。尽管6平方米多的房间被设计成了三个“胶囊”,但睡觉、上网、看书等活动都可以正常进行,只是并不十分透风的空间显得有些憋闷。“每月250元的租金,对于挣钱不多的人来说可以承受,当然也就没有大房子舒服。”黄日新说。
主 人 揭 秘
豪华“胶囊”原是试验版
近日,市法制办发布《关于修改〈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的决定(草案)》,征求市民意见。针对群租问题,草案明确了限定条件,租住成套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0平方米,或者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7.5平方米;租住平房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看了草案的规定后,黄日新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胶囊公寓。“这里‘胶囊’长2.4米,宽不到1米,肯定是不符合规定的。”黄日新说。
之前有媒体报道,在新草案公布后,黄日新建起了豪华版的胶囊公寓,租金要1900元,也有人指责这种做法让胶囊公寓变了“味”,有悖于初衷。对此,黄日新解释说,所谓豪华版胶囊公寓,其实是在六郎庄的胶囊公寓推出之前的试验版,而不是新规之后选的地方。
他介绍说,豪华版胶囊公寓位于安定门后肖家胡同,他花钱把自己原来使用面积72平方米的房子改造成可自由组合的四套“豪华”胶囊公寓,但目前只有一户租户连同阁楼一共40平方米的地方都租了下来,因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胶囊公寓。
第三代“胶囊”正选址
对于租赁面积的规定,不少市民叫好,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人均面积提高必然带来租价上涨,本来就租不起房的群租群体似乎更难生存。有网友提出“为何大学宿舍可以住很多人,群租就不行了呢?”,“我只要6平方米就够了,我要住胶囊”。一方面是群租隐患重重,一方面是租不起房子的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的学生等群体的居住难,两种矛盾如何解决?
黄日新心中已有了答案。他说,目前他准备建造第三代“胶囊”,楼房内计划4个胶囊共40平方米,每间出租350元到400元,平房5个胶囊20平方米,每间出租250元,面积刚好符合规定,建筑材料将采用泡沫轻型防火砖,目前地址尚未确定。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想尽快关闭这里的公寓,可还剩下三户不愿意搬走,我们签了合同到7月,也不能硬把人家轰走”,“新草案一旦通过,可能要有麻烦了!”黄日新说。
对于公布的新草案,黄日新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公布7.5平方米和4平方米的限制是否做过科学的调研,依据在哪里。如果政府不能为这部分群租人群提供生存之所,包括胶囊公寓在内的群租存在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可以在安全、卫生等管理方面设置门槛。
-代表建议
胶囊公寓 政府应关注研究
调研后,周群代表表示将起草相关建议提交市人大。希望能够看到有关部门对草案中群租房人均使用面积测算的依据,因为目前百姓对群租房的关注度极高。
周群代表将向有关部门提出,提高租赁的人均使用面积,会不会导致一部分低收入的人群租不起房?政府廉租房的压力会不会因此激增?政府部门在“保护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还有什么保障低收入人群安居的有力的新举措?胶囊公寓的做法,从保障房屋租赁人的生存权与隐私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以研究。
另外,周群代表还指出,3年前曾关注过的群租房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是否能通过草案得到解决?从目前修订的条款来看,尚缺乏实际的监管措施,存在监管的“真空地带”。因此,草案在执行环节的可操作性也值得关注。 (记者 韩娜)
参与互动(0) | 【编辑:林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