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打车找SOHO,是一件绕嘴皮子的事。纵横出租车公司的侯师傅常跑CBD,也常常被朝外SOHO、尚都SOHO等一串的SOHO整晕。为此,他没少和乘客为绕没绕路发生争执。
SOHO这种“洋名”,在北京上千家在售楼盘中,并不少见,形成了“洋名”围城的现象。
丁先生从事房地产广告行业多年,曾经为不少楼盘取过名字。他告诉记者,北京“洋名”楼盘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中文搭英文。“HOUSE”和“HOME”分别是“房子”和“家”的英文名称,汤HOUSE、堂HOUSE、宽HOUSE、飘HOME、PeKing House首府……在朝阳、海淀、昌平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崇文区夕照寺大街还有个叫“SOLO·玻璃·海岸·地下铁”的楼盘,“SOLO”本为“单独”之意,加上“玻璃·海岸·地下铁”之后,给人一种生活百科的感觉。还有家楼盘叫“上第MOMA”,位于海淀区上地安宁庄路。据开发商介绍,MOMA源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纽约的地标建筑,楼盘取名“上第MOMA”,是希望用国际性的理念来进行包装。
第二类是直接搬用外国地名。优山美地、凡尔赛河谷-格拉斯小镇、丹佛尔湾、蒙地卡罗别墅、麦格理花园、塞纳维拉、纳帕溪谷、温哥华森林、圣缇哥、温莎大道、DBC加州生活区……看到这些名字,似乎让人周游了一遍世界。事实上,它们都不在国外,而是北京楼盘的名称。“DBC加州生活区”不在美国,而是位于通州区八通轻轨沿线临河里站旁。目前,北京直接运用的洋地名主要来自8个国家: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法国、奥地利。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名几乎没人搬用。
第三类主要是洋物品的运用。在朝阳区将台路有家叫“卡布其诺”的商住两用住宅——“卡布其诺”原本是时尚人士非常喜欢的咖啡牌子,知名度甚广。还有的开发商移花接木,将楼盘取名为“拿铁镇”——而“拿铁”原本是由牛奶和咖啡构成的意大利咖啡。
房地产业内人士透露,给楼盘取“洋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营销手法,目的是标榜自己楼盘品质高,以吸引购房人的眼球。有个楼盘曾起过三个名字:“鸿铭中心”、“静安国际公寓”、“静安公寓”,还一度取名“master领寓”新装上市。
尽管“洋名”楼盘大量出现,但现实生活中还得沿用传统的地名——这造成了事实上的“一地多名”,给人们出行、邮寄物品、户口登记等带来了许多麻烦。一位新买房子的业主说:“我们这个楼盘有好几个名字,前两期楼盘和第三期名字不同。到邮局寄东西,要用注册名,要不邮局看不懂;别人寄东西来要用‘洋名’,要不物业看不懂,真是麻烦。”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京城楼盘流行取“洋名”——这些“洋名”几乎无一例外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其实是“崇洋”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记者 张军)
参与互动(0) | 【编辑:林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