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降温各地出现抛售现象 二季度或迎来拐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降温各地出现抛售现象 二季度或迎来拐点
2010年04月19日 10:5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谁也没有想到,在国务院14日接连推出一系列打压房地产的重拳之后,仅仅只隔了三天,决策层又出重拳。这一系列的政策严厉程度实属十年内罕见,而三套房停贷措施更是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控制房价上涨的措施。业内人士预测,如此密集全面的新政策集合首次出台,重拳之后的房价必然会走上回稳态势。

  对投资需求釜底抽薪

  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认为,本次通知比14日的政策更加严格。其中规定,第三套以上住房停止贷款,这使得目前很多依靠贷款购房的客户很难再获得大量的资金。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第二套房还有可能是改善性需求,但是第三套房基本上都是投资需求。”

  “第三套住房停贷打击了相当程度的投机者,肯定能让房价不再这么疯狂。”在北京工作了5年的刘小姐告诉记者,她相信,未来房价会逐步走向合理化的价格,到那时候,她再考虑买房子。

  陈云峰也认为,“三套房政策是个好药方!从源头上打击了炒房客。”他解释说,如果提高首付是“限制令”的话,那么对第三套房不放贷基本上就是“封杀令”了。他表示,“限制外地人购房贷款,进一步缩小了需求范围,会加速楼市降温。”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在其微博上也表示:“现在,购买超过三套住房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也反映出中国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同时,房价的上涨加大了有房家庭和无房家庭财富的差距。高房价区域停止给第三套住房贷款,可以抑制一部分市场上的需求,对抑制住宅房价有好处。”

  北京明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业务发展中心总监贾玉鹏表示,由于一般炒房者手中都有3套以上的房子,叫停第三套房贷,房价必然马上大跌。

  各地出现抛售现象

  而其实很多炒房客早已在政府出拳之前有所察觉。根据中原地产监控,北京出现历史最大抛单:单个项目单个业主一次抛售近30套二手房。深圳目前已有投资客一次性挂出上百套房源出售的情况。

  4月上旬,三亚的一手房成交再度出现量价齐跌。3月下旬以来,海口、三亚等地的房源突然变得充裕起来。对海南楼市未来走向及国家是否会出台进一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担忧,使得一些已经在海南楼市赚得钵盆满盈的炒房客开始大量抛售手中房源,三亚甚至出现了全民卖房的盛况。

  “深圳今年房价的涨幅是全国很高的,下跌的幅度也可能很大。新一波的降价可能会从深圳开始。”中原地产研究总监王世界告诉记者。

  陈云峰表示:“对于北京楼市来说,无疑是突如其来的一股‘寒流’,有可能会将楼市带入又一个冬天。”

  贾玉鹏表示,此次新政出台可以看出政府是真正下决心抑制高房价,但政策也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来看,近两天二手房市场购房热情锐减,部分买家订了房却迟迟不肯签约,甚至放弃定金毁约,观望情绪加重。

  据我爱我家统计,房贷新政和新国十条颁布后,快进快出的短期炒家迅速抛盘离场,业主几近沸点的心态平复,通州、望京等前期炒作的热点区域房源量增加了30%,而购房委托量下降了25%,成交较4月初的周末下降了20%。

  拐点一个月见分晓?

  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之后,很多人士开始猜测,楼市的拐点会不会很快到来。对此,潘石屹在其微博上发表观点认为:房价拐点有多远,未来一个月时间就可以见分晓,不过他认为,住房的成交量会迅速降下来。

  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预测,北京等大城市房价将立刻停涨,部分郊区房价将立刻下调,50%的炒房客将在3个月内开始抛售房源,房价很可能在年内出现下调20-30%的现象。将有60%以上的购房者出现明显的观望,以北京为例,楼市的成交量将明显的出现30%以上的下降。

  我爱我家市场研究中心分析也认为,此番新国十条组合拳的推出,将为高速上涨的房价紧急刹车,未来2-5年的房价将趋于稳定,稳中有升,升幅将控制在7%左右。

  贾玉鹏认为:“短短几天政策频繁出台,长期来看,房价或呈下降趋势;但短期内依然会上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调控措施就会见效。”他认为,房价在今年二季度肯定会逐步走稳的。驻京记者吕天玲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