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价
有关房价的讨论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财经热点之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表示将采取措施抑制高房价。而围绕着如何解决高房价,委员代表也是各献其策:推出物业税、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归中央财政等。普通老百姓更是从多个省市高官直接承诺将采取措施抑制高房价的讲话中,看到了未来房价下降的希望曙光。
国际板
创业板已经于去年10月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时间表也已明确,于是乎,国际板何时推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此次全国两会资本市场最大的悬念和焦点话题。
耿亮理事长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国际板的一系列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证实国际板规则初稿制定完成。在创业板等诸多资本市场创新尘埃落定的当前,有关国际板的话题还会继续热下去。
人民币升值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阐述,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从非常规的政策退出回归到常规型的经济政策”的表态,“人民币是否将要升值”的猜测在两会期间再次风起云涌。
不过,从政府官员的表态和众多代表委员的分析来看,稳定仍将是近期人民币汇率的主旋律。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关于人民币升值由市场决定的言论,更是抹掉了想象的空间。
人民币升不升值,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信贷
是否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息是否会来的很快?就此,央行副行长苏宁驳斥了货币政策“外松内紧”的说法,表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今年仍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今年被认为是宏观调控最复杂的一年,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执行要增强针对性、灵活性,而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难度又尤其大。毋庸置疑,信贷话题的热度不会就此终结,只会一热到底。
低碳
低碳概念,在今年全国两会彻彻底底地火了一把,全国政协更是将其列为“一号提案”。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大有可为值得期待,也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未来围绕着低碳概念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低碳更是凭借着其被赋予的重大使命而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据粗略统计显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递交的与低碳有关的议案、提案占到总量的10%左右。
衷心希望低碳概念能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低碳经济能真正长足发展,惠及万民。
股指期货
今年两会期间,证券市场的最大新闻无疑是各方先后确认股指期货将于4月中旬推出。更有了解内情人士掐指一算,算出股指期货的“预产期”是期指结算日后的4月19日。
就证券时报记者两会期间多次接触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与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时探听到的消息看来,各个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积极落实推出股指期货的各项规定。
有接近中金所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股指期货开户总数约为千个。中金所明确表态,严格执行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要求各会员公司不能因初期开户人数不多而降低要求。
收入分配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总理提出的三招,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以及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招招切中要害。加大初次分配中工资比重、提高个税起征点或者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等等,实际操作难度尚不算大,真正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神经的,还是剥夺垄断集团利益这一条。收入分配改革很有可能将在今年进入硬碰硬的攻坚期。
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因涉财政风险和金融安全,今年继续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两会期间除“人民币升值”以外争议最大的财经话题。
一方认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被夸大,不宜妖魔化。另一方则拿出各种数据,力称地方激进融资已经“绑架”了银行和中央财政。
未雨绸缪应趁早,今年2月,银监会已要求商业银行将现有的平台公司“项目包”逐笔打开,进行严密梳理,对贷款实施分类处理。同时,对无资本金、仅靠财政担保的项目停止新授信。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有两类地方融资平台值得关注:一类是以土地为抵押的借款,可能会因为土地价格的波动出现估值的偏差;另外一类就是由城市政府进行综合还款的项目。
新股发行改革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每个参与者都不得不关心的大事。在这个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引入存量发行、强化询价对象的责任机制、强化定价环节责任、核准制向注册制过度和缩短网下配售股份锁定期等改革思路与媒体进行交流。
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认识到,尽管具体措施仍需斟酌,不管怎样,强化询价对象的责任机制以及定价环节责任都势在必行,市场化约束机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首次超过1万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宣布的。
赤字规模的扩大,财政开支的增加,意味着今年国家财政依然处在“过紧日子”的阶段,这就要求政府确保赤字收益最大化,将财政支出都花在关键之处。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中国赤字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关口,首先向外界传递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减的有力信号。
中国官方已经意识到财政预算“阳光化”的必要。财政部长谢旭人表示,会继续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积极防范化解财政潜在风险,规范地方性债务及其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等行为,促进财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