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担心楼市如脱缰野马 两会后楼市走向何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温家宝担心楼市如脱缰野马 两会后楼市走向何处
2010年03月05日 08:52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及中国楼市时说:“今年楼市频出重拳,但是我还担心拉不住这匹脱缰的野马。”“担心”一词流露出他对中国楼市未来走向的忧虑。

  而这种忧虑并不是毫无根据。2009年末到今年年初,国家出台了多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举措,房屋交易量应声下落,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监测,2010年1月监测的30个城市中,90%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下跌,总跌幅约46.42%。

  而与此同时,房价上涨的势头却无明显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1月份发布的《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1月,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1.3%,二手房住宅价格同比上涨8.0%。

  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火爆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也成为本次“两会”代表、委员所热议的话题。在目前已经公布的30件城乡建设类提案中就有5件的主题词与房地产相关,有委员就直呼,“高房价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呼吁地方政府改变观念,切实把高房价遏制住。”

  “两会”前,楼市调控举措密集。1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涉及五方面、十一个条款的内容,全部指向调控房价。而在此前一个月,温家宝总理已提出了抑制高房价的四大措施。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1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意见,内容涉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调整住房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供需平衡、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等。

  2月,广东出台相关措施,要求各地在审批商品住房项目预售许可时,以整栋楼为最低审批规模,不得分层、分单元办理预售许可。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后,应当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对外销售,并在公开销售24小时之前,按照“一套房一标价”的方式明码标价。

  此外,上海“沪四条”政策明确表示要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并采取了减少相关的税收和信贷优惠等措施;南京市也在近日将个人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额度由30万元降至20万元。

  政策密集,楼价却依然坚挺。仅以北京为例,3月,北京市共有16个新开楼盘,其中位于四、五环区间楼盘占43.75%,而这部分楼盘开盘价多集中于30000元/平方米。而即便是位于北京郊区的通州、昌平的楼盘也多以1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开盘。为什么房价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呢?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沈可挺认为,指望在短时间内、用密集的政策把房价很快降下来,这样一种想法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力度太大,使得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硬着陆”,楼市就会垮掉,很多方面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顾云昌的理由则是,现在房价仍然在上升的通道当中,没有下降的迹象是因为开发商的资金比较充足,所以现在房价还在涨,只是增长的势头开始放慢了。

  那么房价过高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又一次明确表态,“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

  对交易量下滑,而房价并未下跌的情况,沈可挺则很乐观,各级政府已经向我们显示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姿态和方向,这点很重要。这就是在向市场传达一种信息,而这种信息的传达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两三年的房价继续上扬的市场预期。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如何解决目前的高房价。全国人大代表张作理建议,遏制房价虚高,首先应通过政府行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市场杠杆搞活房地产市场,使土地这一国有资产实现增值;全国政协委员茅永红的提案是建议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建立退出机制和全程监管机制;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张兆安说,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住房保障法》,明确政府、企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房地产成为本次“两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沈可挺认为,“这种关注可以对投资炒房者产生威慑。”同时他也表示出另外一层担忧,“目前更复杂的是与房地产相关的利益集团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他们的声音,影响政府的决策。我现在更关心的是现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回调的决心和姿态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因此他希望是“如果对楼市回调的态势可以维持半年以上,在楼市销售上,比较高的折扣就会出现,楼市逐渐调头的趋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楼市在“两会”后将走向何处?在本次“两会”中我们或许就能够找到更明确的答案。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