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佬交锋国家信息中心“二次拐点”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产大佬交锋国家信息中心“二次拐点”论
2010年01月07日 09:56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2010年将如何演绎?在昨日的“2010年中国地产新视角·品质地产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的房地产专家和地产大佬们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特约经济学家高辉清认为,2010年房地产市场可能迎来二次拐点,而该观点却遭到地产大佬们的一致反对。

  国家信息中心:或迎二次拐点

  高辉清认为,2009年房地产行业创造了奇迹量价齐创高峰,房地产行业不在十大振兴行业之列,却成为本轮政府“保增长”中最大收益行业。这背后有三大因素,一是地方政府的力挺,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是开发商“讲故事”,说土地稀缺,说通货膨胀来了,买房可保值。

  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0年的房地产可能再次见顶回落,第一,支撑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三大因素尽管会存在,但力度会大打折扣,去年12月份以后的房地产调控表明了政府的决心。第二,2010年货币政策依然适度宽松,但宽松的增量较去年会明显减弱,流入房市的资金将相应减少。第三,随着房地产的价格越来越高,对社会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去年年底出现的快速消费高潮,为的是赶优惠政策的末班车,但这个效应过去,后面就会出现负面效应。

  他说,房价已经高的离谱,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需要警惕高房价泡沫破裂带来的巨大风险。

  众地产大佬:房价将稳中有升

  对于高辉清的“二次拐点”论,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并不赞同,他指出,从历史经验看,全世界所有的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一定是在该国的GDP下滑的背景下出现的,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是在GDP总体上升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单独出现下滑或者泡沫破裂的。目前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希望GDP往下调,政府表示要保持对自住和改善型消费的支持力度,仍希望把房地产作为保持GDP增长的支柱产业,还要改善居民的消费和居住状况,这才是调控的大方向。

  任志强还认为,房地产本身是一种金融产品,所有有产权的住房消费一定是一种投资,一定有财产增值。另外,土地出让金本身是强制性税收,或者囤地两年以上要收钱,这些对土地的加税最后一定是由消费者的购房款去支付的,这只会让房价越涨越高,而不会抑制房价。此外,政府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结果一定是由高商品房房价的人补贴那些享受政府待遇低价购房的人。

  金地集团总裁张华纲也表示“坚决反对拐点论”,他认为,开发商们只有在卖不出房子,有现金流压力,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降价,才形成房价的跌势,而目前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开发商没有降价压力,老百姓对未来预期的调整也不会剧烈,行业可以持续发展。张华纲认为,随着政策的出台,购房预期会降低,今年总体成交量降幅在20%左右是合理的,但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持续,2010年房价仍然稳中有升。

  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也认为,2010年政府不会出台相对唐突尴尬的政策。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认为,2010年应使地价、房价稳定,才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降房价须改变土地出让制度

  对于去年底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任志强认为,这些针对开发商的土地政策不能抑制房价,而是让房价越涨越高。他说,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通过减税鼓励老百姓用住房资产的升值去改善其住房条件,以减少国家保障性住房的负担,因此,今年调控的目标应该是减少买房的人个人所得税,用减税的方式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让老百姓更容易买得起房子或者改善住房,而不是对土地加税。

  建业地产董事长胡葆森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土地出让金是政府一次性的把应该分散到多年(20年或30年)收取的费用一次性交了,但是使用期限是70年。“如果能把土地出让金的收取年限延长,比如延长到20年,土地出让金降下来后,实际房价也就降下来了,所以,要想降房价必须从土地出让金的政策开始调整。他说。

  张华纲也认为,稳定地价最重要的是要稳定土地供给,而现在的土地出让不稳定,开发商不得不进行土地储备。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土地管理和出让机制,加大土地供应,调整开发商对土地稀缺性的预期,从而稳定地价房价。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