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新政不会使楼市下行 解决高房价是长期过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调控新政不会使楼市下行 解决高房价是长期过程
2010年01月04日 08:1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底,中央密集出台了多种房地产调控政策,旨在加强和改善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笔者认为,平抑高房价的过程可能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个承受持续高房价的预期。

  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内难以转型

  首先,虽然2009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但今后房地产业仍将是我国以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房地产业不仅直接带动了大批产业链,刺激经济增长,且在其资金循环中有超过50%的资金流入地方政府,其中一部分又形成政府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可以说,只要有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存在,房价就必然有不断向上的牵引力。

  其次,当前高房价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撑,这部分是形成房地产泡沫最直接的推动力。但覆水难收,大量已经进入高价楼市的银行贷款也需要高房价的“安全”支撑,否则,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我们正面临世界性产业创新枯竭。当房地产业仍是拉动经济最强有力的产业时,除了投资房地产以带动诸如建材、家装家电等行业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做什么呢?虽然这是以大量自然资源的耗费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但在没有一个更好的产业驱动下,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

  因此,纵使房价高企,但囿于内在动力和现实环境,地方政府也没有动力压制房价。其实,如果政府真正想限制投资与投机性购房,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了:因为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禁止家庭超越规定的可拥有住房面积以上的购房行为!但是,政府不会这么做。正是因为目前高房价“挤出”了大多数普通购房者,政府才更需要投资者走进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高房价(及高房价预期)→挤出普通购房者、吸引炒房者→房价进一步上涨→进一步挤出普通购房者、吸引炒房者”的高房价自我强化机制。地方政府正是通过房地产及其高房价,将大量居民财富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区域发展不平衡将长期存在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将远大于城市扩容和城镇化进程。由于大中城市扩容带来的成本加速递增制约了大中城市的经济边界,必然会形成大中城市规模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相对无限性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未来大中城市房价将仍然呈上升趋势。

  此外,居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群体是每年五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对大中城市的房价形成巨大推力。虽然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艰苦地区就业、创业进行鼓励、扶持和帮助,但区域协调发展才是改变他们一味向大中城市“扎堆”的根本出路。显然,区域协调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居民购房意识不会轻易改变

  笔者认为,除了加强保障房建设,发展租房市场是当前高房价下又一个现实的选择。发展租房市场不仅可以推迟居民初次购房时间,缓解“刚性”需求压力,更能充分利用现有住房资源,改善供求关系,从而有助于减轻房价上涨压力。根据国际经验,在较为完善的租房市场,即使房价-收入比不高,很多居民还是愿意通过租房解决安居问题。

  但在我国的“有房才有家”的传统观念下,还是有很多年轻人进入初次购买的大军,他们不惜花光父母甚至亲戚朋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也不惜透支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未来预期收入,成为“房奴”,背负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纵使政府着力发展租房市场,向保护租户的利益倾斜,但笔者相信,居民这种“居者有其屋”的意识短期内难以改变。正是因为这么多的购房“外援团”,支撑了中国高房价现实,可以肯定,这种社会心理和市场行为仍将长期存在。

  最后,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继续实施宽松的宏观政策,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房价上涨有了另一个内驱力。

  因此,笔者相信,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政策措施不会真正打压房地产业,也不会改变行业向上的趋势。不要指望房价在短期内会有所反转,高房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社会的焦点话题,解决高房价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宣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