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拖垮迪拜世界中国楼市“打针吃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产拖垮迪拜世界中国楼市“打针吃药”
2009年12月02日 15:0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话题缘起

  11月27日,由金融业和地产业两轮驱动的迪拜世界陷入了近600亿美元外债的泥潭。全球股市为之“倾倒”数日。

  迪拜,这个用世界各国的资本在沙漠上堆积起来的“经济奇迹”,在金融危机一周年之后,在各方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回升的态势下,竟无力地倒在沙滩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也被蒙上阴影。而那些以举债度日的危险做法再次引起各方的警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迪拜危机的发生,根本上而言是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双重打击的结果。近10年来,迪拜的房地产吸引了包括欧美、亚洲娱乐圈、体育界明星、富商在内的大量投资,以温州炒房团为首的中国商人也参与其中。地产业已经成为迪拜的支柱产业。

  而在中国,经过最近10年的发展,地产经济也已成为各地的产柱产业,更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主力军。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过重,会不会出现像迪拜危机这样的房地产泡沫,中国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我们邀请了4位专家,对此做分析。

  两泡沫同时破

  NBD:“迪拜奇迹”为何会突然演变成一次危机,这次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何志成:迪拜危机是由于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同时破裂所造成的。这其中就是过分追求高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过分集中于房地产,一旦房价下跌,泡沫破灭就引发了危机。

  陈国强:在迪拜危机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这次危机源自一家公司——迪拜世界公司的债务危机,这个公司是一家半国有半市场性质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是政府在为它的融资做担保。同时,在当地市场上,它所占的市场份额是相当大的,虽然我国也有不少垄断性企业,但从这个意义上讲,跟迪拜世界公司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第二点,在迪拜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房地产开发是外在形式,却是这个城市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迪拜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热钱,资金来源十分广泛。所以,一旦这家公司出现问题,不仅会使整个迪拜经济元气大伤,也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NBD:中国的房地产对经济发展和当前经济复苏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与迪拜的有什么不同?

  牛凤瑞:两者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同的:迪拜是在沙漠上建设绿洲,人为建造城市,属于石油替代性经济;中国经济则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内在动力十分强大,这决定了中国经济的相对安全性。

  陈国强:迪拜的房地产市场很单一,基本上可以说就是一家公司在起决定性作用。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表现差异很大,所以我们在市场调控时通常也很谨慎,需要考虑到各地的不同情况。

  同时,与迪拜世界公司不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内银行贷款,相对稳定。这决定了一旦市场出现问题,它波及的范围比较小。

  改革土地财政

  NBD:迪拜是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中国房地产行业同样也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从迪拜危机中,我们应该借鉴什么?

  张之骧:这次危机有很突出的一点,是在顺经济周期时,利率低,流动性多,会出现很多泡沫,体现在房地产,也体现在股市。那么,货币当局应该掌握好宏观政策,其中资金流动的次数反映出的经济总量非常重要,还要考虑到外部资金流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国际层面来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各个经济体,对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汇率的走势都要有冷静的分析。

  而经济体本身,投资大户都是机构投资者,他们不能完全顺着经济周期去做,不然可能相当被动。这次危机中,他们应该负相当大的责任,危机的买单者也应该是他们。

  而我们目前的投资产品很少,利率被管制,银行几乎只靠利差盈利,自从政府刺激政策出来之后,很多资金又转到房地产。

  牛凤瑞: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度解读国外经济变动对中国的影响,似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就一定会遇到,其他国家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中国也一定会出现。

  我认为,迪拜危机不会对中国产生太大的影响,中国也不会发生类似的危机,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一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更多依赖政策调控,我们要注意调控政策的科学性,使政策能够尊重市场规律,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二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产品质量问题、捂盘囤地问题、市场秩序问题等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

  陈国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某个产业,那么这种发展模式很容易出问题。中国不可能发生类似的危机,但从迪拜危机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应该培育更多的经济支柱,使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多元。

  在我国很多地方,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土地财政”也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这种现象不仅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大量问题,也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亟须改变。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