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型城市的房价都在上涨,眼下这股势头似乎仍在持续当中。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北京的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经突破了2万套,创下了历史的最高纪录。然而又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深圳许多楼盘的空置率接近了5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热销下的住房空置呢?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日趋火爆的炒房热潮?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霍德明共同评论。
张鸿:房地产投资属性过浓
商品房其实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住的需求;另一种是投资的需求。现在我们看到商品房的性质越来越像股票,买房不是因为居住,而是因为自己判断房子未来会涨。今年年初,我一个外地朋友的儿子要来北京工作买房,我当时就表示,目前房地产形势还不明朗,先不着急买房。后来,一个房地产中介的售楼员私下里卖给他一套二手房,我这个朋友借了很多钱付了款,他买的时候是均价1.2万,现在是1.7万,现在这个朋友开始瞧不起我了,说我对房价的判断不准。
我觉得,在我朋友买房的过程中其实就有炒房的性质,原来的房主和中介的售楼员都承担了一个炒的功能,而且他们其实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炒房者,他们仅仅是因为恐慌性的投资,而不得不买,然后事实证明,他们买得对。所以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有了钱,判断房价明天就要涨,我们就想去买房投资的话,那么我们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炒房者,但这又和原来的温州炒房团、江西炒房团以及山西炒房团等等还不太一样。当这种时候,这种现象频频发生的时候,特别让人忧虑的就是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过浓。
霍德明:房价高企 政府应有所动作
如果说过去买房难,那么将来可能还会更难。目前中国对于房子的空置率是没有官方统计的,我私下做了一些调查,现在说的房子空置率基本上都是针对2007年和2008年以后所购买的房子来说的,这种楼盘现在的空置率相当高,也就是说对于新的,或者已经脱离了开发商这一个阶段,但是到了一般的老百姓,甚至
融入了投资客的房子的空置率就相当高,而且越高档的就越高。这个空置率表示这些有钱人买了房子以后,不是自己住,他们还在企图、希望将来的房价上涨,但是对于买房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另外一方面,我们期望着政府能够对高企的房价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控制的动作。
张鸿:迪拜是前车之鉴
在中东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迪拜。回顾迪拜的经济发展,1998年,迪拜开始振兴房地产计划;2002年,允许外国人投资本地的不动产,并能拥有长期的居住权;2004年,房价翻了三番,到了天价;2008年10月,迪拜的政府负债达到476亿美元,而它2006年的GDP才460亿美元,它不光是严重的资不抵债,它已经超过了经济总量,那大家为什么还在迪拜持续投资?因为大家都在预测迪拜的房价明天还要涨,现在它一破灭,牵扯到的全是一些欧洲银行,好在这些银行都分散在欧洲各国,如果这些银行都在一个国家里,银行贷了这么多钱,一下子垮了,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就会全盘崩溃。现在这个风险很可能就存在于中国国内,比如现在,我们就很难判断到底有多少天量信贷流入了房地产市场,但银行、银监会都会有一个统计数据,如果所有的银行都承担不了风险,那么国家就得来兜底,但我们国家能不能像迪拜那样有人伸出援手呢?我们只有老百姓出手。
霍德明:不能助长楼市泡沫
金融和房地产是可以二合一的,当然这里也牵涉到投资和投机。股市、房市是一个会产生投机泡沫现象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会大到绑架整个政府,甚至是经济。迪拜、美国政府甚至全世界都受此之害,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之前的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之前的是房地产
危机。这一连串血淋淋的事实都应该让我们更加警惕,我们绝对不能让房地产市场涨得太快,而造成一些无需的泡沫。
房价飙升,楼市显现投机风潮,大众购房成本增加,炒房势头渐显,哪些问题值得警惕?
张鸿:遏制炒房 政府应有所作为
现在对于买房的人来说,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买房人的心理预期,因此想要让他们没有预期,就需要调控供需,比如2008年年底,房地产市场有非常大的惊恐,因为说要投入2000亿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这样的话,结构被打破,房价就会下跌。
但2009年公开的数字,全国一共才完成不到30%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在那些买房者和炒房者看来,政府在增加保障房供需上力度并不是很大。
此外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增加购房者的持房成本以及信用成本。
霍德明:要坚决抑制楼市投机
其实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对于很多现在要买房的人,其实只是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个所谓安居的地方,他们可能原来并不想这么早买,但是他们一旦看到了房地产有向上的动能,即使他们是在三年五年以后才有买房的需求,都会提前到今天来购买。因此,资产市场里面的房市和股市,股市可以用一种方式去抑制,房市可以用更健全的一种税收去抑制,比如物业税或者空置税,这些都是在国外行之多年,并且非常有成效的一种方式。(大河报据央视《今日观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