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优惠政策年底可能部分终止 首套房优惠延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优惠政策年底可能部分终止 首套房优惠延续
2009年11月05日 15:53 来源:法制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天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证实,去年出台的部分楼市优惠政策可能在年底到期终止,预计与首套住房相关的政策将延续。

  王珏林表示,这是他个人根据当前经济回暖局势,房地产市场向好形势的发展态势做出的预测。“这种情况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政策可能会延续,比如与首套住房相关的政策。”王珏林说。

  据介绍,出于“保增长、扩内需”的需要,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不同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楼市优惠政策,涉及契税、营业税减免;首套及改善型购房按揭利率7折优惠;房地产开发项目自有资本金低额度等。随着经济形势的不同,这些政策将有不同的走向。

  王珏林说,“这些政策涉及部门多,包括银行、税务,而各省市又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所以变数依旧很多,各部门、各省市会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作出延长或停止的决定。”

  据介绍,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比年初有很大起色,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在市场开发环节,囤地、捂盘等现象一直存在。

  详细解读

  契税优惠不可能完全终止

  今天上午,记者从二手房中介公司美联物业,新盘代理行亚豪机构等负责人处了解到,营业税、契税优惠政策完全终止的可能性不大。政府部分可能对是否缴纳营业税的房龄限制继续细分,要比现在优惠政策的房龄限制严格,比旧政策限制宽泛,也就是说,介于新旧政策之间。

  对于房贷利率的优惠,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将依然延续居民购买首套房享受优惠利率的政策,但是可能对于改善型需求的购买二套房人群加以限制。而针对实实在在的投资客来说,将严格执行二套房首付四成,利率为基准利率1.1倍的政策。

  二手房交易量受影响最大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明年优惠政策幅度缩小的话,将对房地产交易产生不小的影响。具体对投资型购房需求者来说,他们就会停止炒房,而改善型需求也会加重观望情绪。这两者目前在市场需求中占了大约七成比例。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观望会导致短时间内交易量下挫,而影响最大的要数二手房市场。

  专家指出,因为营业税税款比较多,是二手房交易中的重头戏,其任何变动,都会对市场产生不小影响。预计二手房交易量下挫幅度要比新房大,但是任何政策都会经历市场适应期,等市场逐渐适应新政之后,交易量会有所上升,但是房价不会再像现在这样猛涨,而会趋于平稳。

  年内二手房抛售会现高潮

  关于今年房地产优惠政策是否延续已经在北京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尤其在10月,北京已经开始出现大量二手房源抛售现象。

  记者了解到,不少持有未满五年房源的业主担心,营业税减免政策终止而导致自己房产交易成本过高,不再好卖而纷纷降价出售房产。

  记者在美联物业、21世纪不动产等多家中介公司以及安居客等房源搜索网站上了解到,10月下旬,房源量猛增了25%,房主甚至降价5万至10万以求尽快脱手。而购买者也担心交易成本增加而加快购房速度,导致10月中下旬,二手房以及新盘交易量大幅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政策已现终止的苗头,这股抛售潮将在年底愈演愈烈。 文/记者张媛

  为您算账

  交易成本会增加数万元

  国务院年初时公布今年营业税新政,将原来未满五年二手房交易要缴纳成交总价的5.5%的营业税旧政,改为满两年房产交易免交营业税,未满两年房产交易缴纳房产获利的5.5%作为营业税。

  拿未满五年成交总价100万,买入价60万的房产举例,原来要缴纳5.5万营业税,现在满了两年不用交税,未满两年,只要交纳40万差额的5.5%,也就是2万多元。营业税的优惠的确降低了交易成本。

  另外,对于今年以来实行首套房贷七折利率的优惠,100万的房产,商业贷款每月按揭可省近500元。

  一笔账算下来,相关优惠终止后,购房者需多付出数万元的开销。 文/张媛

  相关新闻

  国土部高度关注“囤地”

  对囤地现象,国土部给予了高度关注。

  今天上午,国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开发商“囤地”现象,国土部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一定会有个说法的。 文/郭媛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