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疯狂囤地不盖房 风险转嫁银行股民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开发商疯狂囤地不盖房 风险转嫁银行股民
2009年11月03日 11:01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北京等一线城市库存房相继跌破警戒线,开发商大量囤地不建也被指为“房荒”的罪魁。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1/3的开发商只倒土地从不盖房,囤地是中国房价暴涨的重要原因。记者发现,开发商肆无忌惮囤地是因为银行信贷和股市“撑腰”,资产泡沫虽不断膨胀,但开发商自身承担的风险却越来越小,风险全部转嫁给了股民和银行。图为挖好地桩、但闲置3年未建的工体四号地块。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全国排在前十名的开发商囤地规模已达3亿平方米,其中恒大地产以5100万平方米居首,碧桂园和雅居乐分别以4360万平方米、2950万平方米居第二、第三,万科以2450万平方米居第九。按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业绩算,这些房企的土地储备最长可供其开发40年,最少的也可供其开发6年。如果按去年这类“淡季”的销售业绩算,这些房企的土地储备最长可供其开发上百年。

  那么,开发商如何靠地赚钱?明天地产业务总监贾玉鹏表示,目前单纯靠倒卖土地赚钱的开发商已经很少了。倒卖土地在土地招拍挂制度(2004年“8·31”大限)实施前相当盛行,当时许多开发商靠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协议出让低价拿到土地,然后疯狂倒卖。之后的两年,以前低价拿了地的开发商也还在倒卖,但这个过程在地价疯涨的2007年已基本结束。

  “2007年后,倒卖土地已经很少。因为此时的地价已到达高点,通过招拍挂拿地都拼得头破血流,倒卖很难再转手获利。”贾玉鹏表示。

  而现在,开发商是靠囤地赚钱,而钱来自银行和股市两边。

  民生银行信贷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据央行规定,土地储备贷款采取抵押方式应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贷款抵押率最高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期限不超过两年。一般商业银行在对开发商采取抵押方式获取土地储备贷款上,贷款抵押率都很低,最高也不过50%,而且均采取总对总授信(银行信贷总部对开发商总部直接进行贷款,并不接受各项目分公司的土地储备抵押贷款),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所谓例外,便是那些手握天量开工面积与土地储备的大开发商。如果一个开发商手中握有销售价值100亿元的开工面积,那么在接下来拿地的时候最多便可以获得50亿元的贷款。按照70%的比例换算,这个开发商便可以在土地市场拿下70亿元的土地。而20亿元左右的自筹资金,则可以由前一个项目销售来获得。

  而开发商这20亿元的销售收入均来自购房者,购房者的钱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这样算下来,整个房地产领域内,银行的资金要占8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在2008年楼市低迷时,开发商们敢称“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开发商后死”。

  国土部资源网分析师王永先表示,尽管看上去从拿地到项目建设再到销售收入,开发商严重依赖银行贷款,但银行在为开发商提供资金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丰厚的利润。“毕竟在房价上涨行情里,房贷是非常优质的产品。但是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贷款审批中难免存在监管不严,最终导致银行背负极高的金融风险,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傀儡。”此外,当前各地的财政收入大量来自卖地,所以,基本上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不会排斥高地价,也不会直击抢地、囤地,对两年不开发即收回土地的规定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此外,近几个月,有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要增发几十亿元用于买地,实际上他们买了更多的地以后,又能到资本市场融到更多资金,这时囤地成为最大的资产,圈到的钱进一步用于高价买地、囤地。

  正因为囤地获利远超盖房,如北京师范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副所长黄兴文所言,“开发商囤地的风险远比建房卖房的要小得多。开发商赚的并不是盖房的钱,而是土地增值”,所以开发商也以各种借口搪塞不开工、让土地继续晒太阳长草。贾玉鹏向记者举例:开发商有各种规避当前政策的小伎俩,比如以该土地有拆迁户、高压线、珍贵树木等各式“问题”来解释不能开工,或者通过小面积开发、甚至只挖一个坑的方式来规避政策、变相囤地。  (记者 齐琳 潘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