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5、6月份出现“抢地潮”后,9月土地市场再次上演抢地大战,且依然以国资背景的企业为主,各地“地王”频出。这种现象将对楼市走向带来哪些影响,高地价背后又存在哪些风险呢?
对此,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透过“地王”,一方面可以看出土地市场出现回暖特征,不过一线城市有偏热情况,而二三线城市则成交仍不足。另一方面,必须警惕房价、地价过快上涨必将带来未来市场调整的风险,地王并非一定成为楼王。
土地市场火热升温
近期,各地土地市场火热升温,土地竞拍现场的激烈程度让拍卖师应接不暇。8月28日至9月3日期间,绿城和雅戈尔置业以20.2亿、18.17亿的总价拿下杭州和宁波总价地王,上海城建以2.3245万元/平方米楼板价竞得上海2009年单价地王;9月8日,保利在南京以15.9亿拿下河西金沙江地块;9月10日,深圳招商华侨城以5.3亿总价拿下深圳豪宅地块,楼面地价高达1.88万元/平方米,是深圳目前最高地价;同日,中海地产在上海以70.06亿拿下长风地块,刷新全国总价“地王”的纪录。
对于上海刚诞生的全国“地王”,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最近地价上涨得不正常,应该出现泡沫的苗头了,这个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他认为,“地王”频现最根本原因是钱太多,另外,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房地产公司的评价指标发生了问题,对一般公司的评价都是销售收入和利润,而对房地产公司,则认为比利润和销售额更重要的是土地储备。“只要你的土地储备多,你的股价就高,上市后表现就好,融来的钱就多,这不就出问题了吗?”他说。
高地价存风险隐忧
目前,多数专家都表示出对“地王”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担忧。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近期,一些国企赌土地升值而不计代价地拿地,显示出土地市场最危险的时候到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对经济的复苏是不利的。尤其像上海长风地块的楼面地价拍到2.24万元/平方米,其财务成本是相当高的,应引起政府的警惕。在他看来,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现在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薄弱,一旦经济稳定了,房地产市场必将调整,那时,大量的坏账和烂尾现象就会出现。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副总经理葛海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国来看,真正意义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大量增长,成交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活跃。“地王”多数出现在一线城市好区域、好地段,而二三线城市的成交并不活跃,一些中小城市的土地成交量甚至比去年还少。只能说明一线城市有地价被高估的过热情况,存在一定的风险,高地价必然带动所在区域、城市的房价比原先的增长幅度更大,这种过快增长对整个市场是不利的,存在引起政府调控的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地王”是局部现象,一线城市非理性一直存在,而二三线城市的供求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一线城市房地产恢复性调整过快,价格回升过快,而这种价格是市场不可承受的,过快的发展必将损害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也表示,如果企业非理性拿地,最终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如果所预期价格高于市场所能承受的价格,产品就没办法推到市场上去,它的利润就没法实现。
专家建言土地政策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透过“地王”,一方面可以看到土地市场整体回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有土地出让制度掩盖了土地供应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此外,从拿地到开发至少要经过一至两年时间,政策、市场、经济、需求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地王”并非一定能成为未来“楼王”
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土地市场存在问题,多数专家认为应该加大土地供应,严惩开发商囤地行为。陈国强认为,在增加土地供应的同时,每年供地应该计划性更强、更透明,以缓解供需矛盾。但是,在王宏新看来,增加土地供应对短期房价的抑制作用毫无意义,因为土地开发是有时滞性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改革土地和住房两者衔接的问题,解决土地市场化等体制性问题。
黄怒波则认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部分,虽然“土地两年未开发就要无偿收回”的政策一直存在,但是执行起来很困难。中国的土地供应永远是短缺的,关键是土地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因此他建议,应提高项目规划建设的容积率,建高密度的建筑,同时让农村土地得到释放,进入市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