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拿什么稳定45.7%的城镇化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评论:拿什么稳定45.7%的城镇化率?
2009年06月16日 10:16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是个好东西。

  至少对欠发达的中国来说,城镇化意味着能更快、以更低的整体成本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至于欧美那样的“去城市化”(大把城里人跑到乡村,比如去养老),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昨天,社科院《城市蓝皮书》披露了我国截至2008年底的城镇化率:45.7%,即城镇人口为6.07亿。而翻翻资料,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那会儿,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6.09%而已。

  城镇化率,很明显地提了上去,惟一没变的是统计口径,中国的城镇人口指的是“在城镇从事非农就业的居民”,当然,农民工也包括在这里。但这种算法也告诉我们,这样的城镇化率很不稳定。

  据统计,眼下中国的流动人口差不多有两个亿,这里头有不少人是从城镇流动到城镇,然而更多的还是从村里流动到城里。对相当多的人来说,即使在一地打工已经数年甚至10年,即使拖家带口、孩子也生在了当地,仍然不意味着“定居”。这些人暂时生活在城镇、外带从事非农就业跟这部分人口城镇化之间没有稳固的联系,跟福利、社保也没有稳固的联系。

  正如《城市蓝皮书》所言,打去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经济增速明显走低。而农业部调查显示,2008年,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回乡。截至今年3月底,还有1100万农民工没有就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受制于经济增速和新增就业率,而当一部分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事实上已经成了“城镇失业人口”、但因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而长久滞留在城镇寻找机会的时候,他们并不享受相应的保障跟福利,尽管这些保障跟福利还都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城镇化不只是人都聚到城里,更不只是大拆大建让一切看上去像城里。正如社科院在《城市蓝皮书》里表达的忧虑:中国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一种土地的城镇化。大片工业园区建起来了,里面都是打工者,迟早都是要离开的;镇里乡里在政府主导下先把大马路、大广场、大花园呼呼建起来了、把地给占了,但没有产业支撑,当地居民找不到工作,倒看见房价涨起来了;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很高,居民和生态用地比例很低……显然,“城镇人口”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土地城镇化的好处,至少生活水平跟不上周遭景观的日新月异。

  长久以来,中国许多城镇更像一个个生产基地,保障的缺失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让更多的“城镇人口”贡献的是生产力而非消费力,待在城里而没有相应的生活水平。结果是一旦世界经济波动、缺乏外需,产能立即过剩,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都成了大问题。非但城镇化不能继续,城镇还得把更不富裕的乡村当成缓冲区、泄洪区——过剩的工业品得下去,过剩的劳动力也得下去。

  有多少人待在城里只是张皮,而稳定的就业、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跟得上生产能力的一定的消费能力才是城镇化的“芯”,只有这些才能真正夯实45.7%的城镇化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的问题是人的生活质量的问题,而不是人的数量的问题。(作者 毛颖颖)

【编辑:傅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