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近期演绎的疯狂成交行情让人看不懂,一二手成交量双双走高。楼市究竟有多少投资客?记者近日对杭州的二手楼市进行了一个摸底,发现逢低买进、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月后便迅速卖出的短线投资客重现楼市。
“这类投资客有些是中介公司的专业经纪人即俗称的楼市黄牛,有些是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温台客。去年底,房价处于最低谷时,有短线投资客大举进仓。现在,这类房源已陆续出笼。”中原地产资深经纪人荆海燕表示。
一套房子一个半月挂价加37万元
王女士从去年底开始为孩子就学寻找好的学区房,每逢周末必去看房。她在看保俶塔实验学校学区房友谊新村的房子时,就遭遇了短线投资客。
这套友谊新村的房子,1990年交付,96.77平方米,三室两厅一卫一厨一阳台,6层的6楼。王女士今年4月份看中这套房子,当时挂价是15500元/平方米。王女士犹豫了一会儿,就被别人抢先下了手,成交价为15294元/平方米。
没想到,这个先下手的人就是投资客。前两天,王女士又接到了经纪人的电话,说这套房子重新又挂出了,只不过挂牌价上涨到19117.5元/平方米。
记者在房途网的历史成交记录中发现,这套房子确实是在4月23日成交的,148万元的总价,也就是15294元/平方米,而现在的挂价185万元,也就是19117.5元/平方米。1个半月时间,挂价上涨37万元,涨幅达25%。
记者联系到此房的经纪人谭小姐,她表示,这套房子是比较稀缺的,地段、朝向、户型和学区都不错。据她介绍,这套房子上个房东是公务员,这任房东也是位公务员,4月份买下后,今年6月就到中介挂牌,总价为185万元。
“现在友谊新村的平均成交价也就在17000多元/平方米,虽然房子稀缺,但确实是挂高了。”谭小姐表示,房东底价在180万元左右。“市场好,他也不急着卖。如果价格在175万元左右,估计很快就有买家接手了。”
短期买进卖出房源增多
一个半月提价30多万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趁着市场好,做短线操作的人还不是个案。记者从我爱我家、中原地产、盛世管家等中介门店了解到,自去年底起,短线投资客已开始活跃在杭州二手楼市。
中山花园的一套房子,26F/29F,121平方米,三室两厅。由于中山花园附近人流量比较大,环境很杂,不太适合居住,所以交易价格相比周边楼盘低了很多。今年1月初,买主以9800元/平方米的单价买进,加上各种税费大概120万元左右,不到两个月时间,2月下旬,同一套房子,买主马上转手,总价127万元。
西子花园,5F/27F,116平方米,2008年9月以107万元的总价买进的,今年5月底,以122万元的总价卖出,8个月时间净到手6万元。
“这样短线操作的人对房产市场很熟悉,很多都是房产从业人员,对市场很灵敏,另外,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中原地产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说。
“除了职业炒家,本打算自住的改善型用房的购房者,现在趁行情好了,再次转手的情况也出现了。”我爱我家滨江店的置业顾问王小姐表示,有些客户买房自住的,现在行情好,正好兼投资。“这些人本来在杭州就有房子的,可换可不换,现在转手几个月就有5万~10万的净入账,很多人还是很心动的。”
值得关注的是,短线投资客惜售的心理比较明显。记者查看了手头几套短线投资客的例子,发现大部分房源转手的挂牌价一般都高于市场实际成交价1000~2000元/平方米。“他们并不急于出售,觉得这拨上涨行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卖不掉也无所谓。但对房价到底能涨多长时间也没把握,所以现在还是要拿出来挂牌出售。”经纪人说。
外地客最为活跃
我爱我家资深经纪人王小姐介绍,去年底到现在,滨江区很多小区都出现外地投资客的身影。温州、永康、丽水的客户都有,他们都是2~3套房子一起买的。特别是去年底,一些温州人专盯滨江一些次新房,尤其是江景房下手。“就在5月份,我们店还有一个永康人刚买下了房就来挂牌。”王小姐说。
一直做楼盘代理的置业顾问向先生表示,最近投资客卖房的情况确实很多,尤其是温州投资客。市中心楼盘枫华府第,当初温州人是一层层买的,先在市场行情好了,很多人都把房子挂出来转手。“很多温州人是2006年上半年买入的,当时也就11000多元/平方米,现在价格都在20000~22000元/平方米,利润比较可观了。”
接触过不少温台投资客的经纪人谢小姐表示,眼下楼市的这股上涨行情跟人们担忧通货膨胀不无关系,而这股有点“虚”的行情究竟能持续多久很多人心里也没数。
而不少人对短线客的重新活跃表示了担忧。杭州双赢营销机构总经理章惠芳认为,房产交易税费的降低使转手的成本大为降低,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税费减免政策的本意是为释放刚性需求,但极具眼光的投资客却在回暖的市场中捷足先登。她表示,短线投资客的活跃使楼市的投机风越来越厉害,并不断推高房价,极易形成新一轮的泡沫。一位房企老总则担忧地问,这样的投机和投资需求去掉后,楼市到底还有多少刚需?他表示,市场需对这些非正常信号引起警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