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投行变调唱多楼市 “只说不做”惹来争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外资投行变调唱多楼市 “只说不做”惹来争议
2009年05月20日 08: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量价齐升的房地产业重新获得外资投行的青睐。近一个月来,各大外资投行频频修订房地产走势预测,认为房地产回暖具有刚性需求的支撑。不过,外资投行虽然“唱多”,但不“做多” 房地产股,引发市场人士对外资行借机出货的担忧。

  轮番唱多楼市

  中国证券报记者2月份曾就房地产业走访香港外资投行人士。不少人士表示,房地产前景堪忧,甚至投资者对房地产都“退避三舍”。“一说到房地产的股票,投资者连听都不想听,除非给出3到5成的折价,才有可能听你讲下去。”一位外资行投行部负责人如是说。

  不过,时隔不到三个月,投行对房地产业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逆转,唱好声不断。

  投行高盛率先将2009年全年楼价走势作出修订。高盛4月中旬的报告将香港一手楼价跌幅由原先20%大幅收窄至5%;二手楼宇价格跌幅,更由15%调至0%。高盛对明年楼价更乐观,由原先一、二手各跌10%及5%,改变为整体楼价上升5%。

  高盛在报告中表示,在各国政府推出不同刺激经济措施后,主要经济体系的回稳讯号比预期来得早,恢复了买家对楼市的信心。

  5月7日,瑞银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市场将在2009年下半年强劲复苏,而中国房地产业也将步入整体复苏的轨道。瑞银预计,多项政策措施和大量的刚性需求是支撑房市反弹的原因,预计未来大众市场和低端住房的建设将开始大幅放量。

  摩根士丹利则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真实而持续的复苏,成为近来对中国经济恢复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摩根士丹利维持长期以来的观点,即中国全国房地产价格不存在泡沫,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依然向好。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房市已经“实质性回暖”。“一季度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交易量甚至达到了2007年同期水准。我认为楼市的回暖主要是刚性需求大量释放以及救市政策促成的,全国楼市在去年四季度触底后已出现恢复性的增长。”李晶表示。

  花旗银行也认为,二、三季度中国楼价预计会有温和的上升,成交量将维持第一季度的强劲势头。花旗尤其看好环渤海地区、西部以及上海和北京市中心地段的房价,认为这些区域的房价在2009年将上升达5%。

  地产股重受青睐

  基于对楼市转趋乐观,外资投行也顺势调高对地产股的评价。高盛将地产股评级由审慎调升至中性,在港股中,首选信和置业(00083),将其评级由中性调升至购入,恒基地产(00012)则由沽售调升至中性。

  对于纯利大跌七成九的世茂房地产(00813.HK),外资行同样看高一线。瑞信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销售进展强劲,财务灵活度增加,负债比率低至四成五,世茂房地产存在估值溢价,维持优于大市评级,上调世茂房地产目标价至9.33港元。

  同期,摩根士丹利也发表报告,将世房的评级由“大市同步”调高至“增持”,目标价由原先的5.06元调高至8.8元。主要原因就是看好最近数月强劲的销售动力,以及对于二线城市销售速度慢、财政紧缩等问题的关注程度已明显减少。

  “唱多”不“做多”

  不过,尽管外资投行频频“唱多”,但不少分析人士对房地产真实恢复仍持有怀疑态度,甚至怀疑外资行趁机出货。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撰文指出,将房地产回暖理解为市场复苏是错误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早将在2010年底见底。他表示,交易量的回暖是对价格下跌的反应。当价格明显下降后,从前没有能力购买房子的消费者现在可以购买了。当这些消费者都买了房子,房地产价格又会开始下跌,来吸引其他潜在的购买者。直到房价和收入的比例达到或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个过程才会结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则认为,炒作房地产业是寻找接盘的人。近一个月以来,有不少国际资本进入了亚太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往往倾向于选择地产股这类蓝筹股。他指出,如果国际资本想炒火一波行情,必然就要把现在房地产业的小阳春,唱成是可以持续的大阳春。

  实际上,不少投行已开始减持地产股。据报道,摩根士丹利近期就对富力地产进行大额抛售。截至5月11日,摩根士丹利在富力地产中的持股比例已降至7.83%,比一个月前减少近3%,比一年前减少约10%。在5月4日至11日的短短8天内,摩根士丹利抛售富力地产的股票就已超过了1400万股。分析师指出,减持应与近期富力地产及其他房地产股票的价格上涨有关。富力地产19日收盘价格为每股15.08元,较3月初的年中低点已经上涨一倍以上。(记者 卢铮)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