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性建筑"争当"某地第一高楼"实为好高骛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标性建筑"争当"某地第一高楼"实为好高骛远
2010年03月25日 09:20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忽如一夜春风来”。各地纷纷在建或筹建“地标性建筑”的消息近期频频见于报端,而有关建设“地标性建筑”的争议也伴随而来,且这种评议之声形成了两个褒贬对立的阵营。诚然,无论褒贬与否,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建设“地标性建筑”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和经济界关注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目前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

  不妨先从争议双方的焦点开始评析。

  赞成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决定了中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建设定位要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而以打造现代商业文化为目的的“地标性建筑”,在未来的中国城市发展中是一个“引擎”。而从国际上许多“快速崛起”时期的发达国家来看,都是在其迅猛发展时期兴建的“地标性建筑”。

  而反对者的主要论点是,以中国目前城乡、地区差异的现状看,建设“地标性建筑”不如用这些资金和资源解决现实中的“急所问题”,如加大社会保障、“三农”等公共性投入。以目前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情况看,建设“地标性建筑”等同于“形象工程”。

  客观地评价,这两个观点都有价值,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中的不同人群的“价值坐标体系”。一般性的褒贬此种争议无益于厘清其中的逻辑脉络。那么,到底以哪种眼光看待“地标性建筑”呢?它该建或不该建的基准又是什么呢?

  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并非解答“天问”,一个最为理性的答疑就是看建设“地标性建筑”是不是市场行为。

  毫无疑问,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风格。这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大历史角度以及从建筑史的角度都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因为“好大喜功”而“穷尽国力”以至“王朝更迭”的故事,也并非鲜见。衡量该不该建设“地标性建筑”抑或“时代性建筑”的杠杆,其实就在于这些建设的主体,是不是市场行为或现实需要,是不是反映了当代的财富创造需求,而且这种财富创造的需求能不能给当代大多数人谋取利益。

  从中国当前的现实看,已经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从国际上许多大国崛起的阶段性分析观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地标性建筑”。此外,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到了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各地出现或筹建“地标性的建筑”,应该说不足为怪,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视之为“形象工程”。但是,如果一个城市本身的综合实力有限,许多的民生问题仍然处于“矛盾的焦点”,加之建设的主体只是一种“官方行为”,花的又大多是“纳税人”的钱,那么,建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当然就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表现。而且,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必然打上“形象工程”的烙印,成为“好大喜功”者的“墓志铭”。

  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一些地方从打造地方商业文化中心的目的出发,以“地标性建筑”成为聚合城市资源,提升市场“人气”的“引擎”,则无可非议。反之,一些地方纯粹为了“吸引眼球”,以政府投资,兴建诸如“帝国式建筑”,争当“某地第一高楼”的所谓“地标性建筑”,就只能视之为“好高骛远”了。

  因此,该不该建设“地标性建筑”的评价标准,必须要以理性的眼光分析,其中,以市场为主体,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基准,以未来“智慧城市”为定位,以符合城市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方向而建设的“地标性建筑”,才是被当代以及后代人所接受和赞许的。(蔡劲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