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针对近日备受关注的央企拿地问题,国务院国资委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将退出房地产业务。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态度虽然鲜明但政策短期内恐难见效,关键在于真正落实、执行。任志强、潘石屹等房地产开发商则认为,此举很难限制央企不抢“地王”。
根据国资委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材料显示,目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有16家,此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开展了房地产业务。按照国资委要求,这78家企业正在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过,国资委并没有透露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在业内外引发了较大反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国资委的态度虽然鲜明但短期内恐难见效。“对于这么多央企参与制造‘地王’,国资委早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说,央企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现在它们纷纷大举进入市场化比较充分的房地产领域背离了自身的定位,对近两年房价的快速上涨起到了不应有的引领作用。但国资委的表态短期内恐难立竿见影,一方面,78家央企所占的市场份额有限,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切实的手段来保证落实。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以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明确规范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关键在于执行。
中原地产认为,在78家央企退出以后,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非国资委管理的部属企业,各地方的国企,各上市公司仍不在约束范围内。另外以房地产为主业的10余家大型地产企业一直是拿地的主力,依然不受影响,土地市场的影响很难在短期见效。
专家们的担忧可以从一组数字中看出端倪。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家,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
数据还显示,中央企业的房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据初步统计,2009年,16家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销售收入为1899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的86%;净利润为188亿元,占全部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净利润的94%。
和专家们的担忧相同,任志强、潘石屹等房地产开发商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回应,他们认为,此举很难从根本上限制央企不抢“地王”。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78家本来就不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这16家。数量减少几个并不解决核心问题,也解决不了国企拍天价地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土地供应量不足的现实问题,天价地还会继续出现。”任志强说,连续几年的土地供应量都呈下降趋势,供求关系是解决价格的主要因素,只有改变现在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才是根本。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认为,限制什么样的公司不能拿地,很难。他表示,有些央企虽不在这16家的范围内,但它与别人合资了,甚至有些上市了,在海外上市了,他们也要为自己的股东负责,怎么去限制他们不抢“地王”呢?
潘石屹认为,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是供求关系 。 土地的需求量大,供应量少,一定会出“地王”。重要的还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央企从银行得到钱太容易了,不管从利息还是从发债来看,央企资金的成本比市场上的其它企业低许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房企开发主管对《经济参考报》表示,78户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对民营房企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他们根本不占主导地位,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照样拿不到地。”
对于如何解决央企频频高加拿地的问题,陈国强认为,治理土地市场需要多管齐下。比如,地方政府在组织土地招拍挂的过程中,提高资质要求、严格审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外行”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无序状态。
杨红旭建议说,一方面,可以考虑在融资、贷款方面进行限制,因为央企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更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对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获得的贷款应做出不能用来购地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在出让条件方面,国土部门对于一些优质地块,可能拍出较高价格的地块,应该做出不允许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参与等明确规定。(记者李佳鹏 王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