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房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纷纷呼吁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但就在全国人大闭幕后的第一天,北京便出现了两个“地王”,开发商的“底气”和“信心”着实让公众咋舌。而此次地王又是清一色由央企制造,公然不顾国资委的“地王禁令”。业内人士指出,低成本融资、逐利冲动和对房地产市场的盲目乐观,是央企依旧频频制造地王的主因。
今年以来,房地产商在北京、上海的抢地潮并未平息。其中,央企是最活跃的主体。从远洋地产、中信地产,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世博宏业,频繁举牌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有着国企、央企的背景。而在热门地块的竞拍过程中,主要的竞争也大多在不同的国企之间进行,这其中既包括主业为房地产开发的国企,也包括中国兵器、中国烟草等其他类型的企业。这些国字号企业有着民企不可比拟的融资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信贷政策宽松之时,还是货币政策从紧之际,大国企尤其是央企获得贷款的渠道都较其他企业更加通畅,成本也更低。在利润增长指标压力下,为了维护优质客户,多数银行愿意为大国企贷款提供优惠利率。此外,国企握有大量票据,是票据融资的主力。以去年票据融资的平均利率计算,通过票据融资可以节省最多三分之二的融资成本。大国企在融资方面的成本优势明显,在土地拍卖中当然底气更足。
而资本的逐利冲动,也促使企业向高利润行业投资。2009年的地产牛市,让更多的开发商看到了信心。目前,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并不牢固。多数制造业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风险。而开发房地产,则被很多企业视为“低风险、高收益”投资。
在四万亿投资计划下达后,银行中长期贷款有60%左右进入基础设施行业和制造业。而目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达到30%。一些央企低成本融来大量资金,不可能投向产能已经过剩的主业,但又缺乏其他实体经济投资渠道,想投向股市更面临种种限制,因此流向土地市场和楼市竟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两会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了多个“地王”的中国海外集团总经理孔庆平表示,由于连续数年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中海集团的资本充足率极高,购地所用资金几乎全部为自有资金。截至2009年底,中海的总土地储备已达3512万平方米,可满足未来4至5年的开发。但2010年,中海集团仍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增20%的开发规模。
同样在两会期间,一些主业并非房地产的央企负责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人,保持国有资产的持续升值和盈利是“职责所在”,使用自有资金进入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行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符合市场规律。
显然,对房地产市场的盲目乐观也是地王频生的原因。从数据上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商品房存量已经将至历史低点。“即将无房可卖”的表象让更多的开发商有勇气去高价拍地。另外,城镇化及人口红利因素确实也是潜在住房需求的基础,而目前来看我国潜在住房需求仍非常强劲。
但专家也指出,需求的释放还需取决于购买力,在经历2009年房价大幅上涨之后,以及优惠性贷款购房政策的终结,住房需求的实际购买力在逐步下降,这将进一步影响到需求的释放。在供给方面,2009年下半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已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部分供应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将逐步进入市场。□本报记者 林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