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应调查“地王” 抑制“地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时评:应调查“地王” 抑制“地王”
2010年03月17日 08:43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代表们和委员们声讨高房价的话音还未落,北京土地市场上一天之内就冒出了三个“地王”。老百姓对高房价上涨的预期不但没有缓解,反而不寒而栗。

  首先,从这三个“地王”特征来看,身份都是大型国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名列其中,一个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一个是依靠特别垄断获取的特权利润来参与炒地、炒房,这实在让人难以容忍。如果继续纵容这些超级央企参与市场竞争、与民争利,必然会把正常的市场供需秩序割裂,市场会走向畸形的供需格局。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房价收入比指标畸形一样,有钱人接连买房、囤房,而没钱的人连一个卫生间也买不起。这就是典型的“两极化”,也是权贵资本介入市场的典型特征。如不及时防范,后患无穷。因此,为了保障市场的效率和社会公平,及时抑制超大国有企业参与房地产开发迫在眉睫。同时,还应该抑制这些超大央企的上市融资和贷款。

  第二,这些超大央企仗着资本优势,不计成本拿地,制造“地王”导致地价大幅拉升,从而造成未来的商品房价格被悬在高位。因为房地产商不可能做赔钱买卖。实际上,“地王”制造的背后大有猫腻。有人在跟踪2007年的“地王”后发现,就“老地王”本身而言可谓“晚景凄惨”,高成本拿地并没有让他们获取高额收益。但是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高价拍“地王”只是开发商和当地政府拉抬地价的手段。因为,他们在拍“地王”之前或许已经在周围囤积了大量土地和房子,想借“地王”现象来“四两拨千斤”。近期就有消息称,北京这三个“地王”的降临使周边区域二手房主纷纷坐地提价,二手房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造“地王”也是一种哄抬炒作的操纵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介入审查,如果存在操纵价格行为,则要给予重罚。

  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又与房地产商是利益同盟,他们想方设法来高价卖地,指望他们来查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公众媒体要发挥监督作用。

  第三,房价抑制政策不到位,在执行中变成了拉抬房价的工具。

  比如,有人宣传说:“政策强调要将土地总量70%用于保障性住房,而没有说明土地供应总量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如果总量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够,保障性住房占据了多数,那么最终只能导致商品房的供应量减少,结果房价上涨更快。”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卖房或卖地,显然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及时调整修复政策,防止调控政策成为高价卖地的“幌子”。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真正期盼房价下跌的是一些尚未购房和买不起房的人,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真正盼房价上涨的是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融资机构、囤房者和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显然是强势群体。二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可想而知,双方实力悬殊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一定要下狠手、下决心来解决问题,替弱势群体伸张正义。

  第四,不要让保障性住房仅仅沦为一个美丽的概念和口号,应该让其成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平抑畸形市场的主要力量。

  可是,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央财政2010年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2009年仅增加了81亿元。而这与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15910亿元相比,仅是1/25;与2009年房地产销售额43995亿元相比,仅是1/70。这种投入不要说抑制房价,就连解决少部分人的住房问题都不现实。显然,杯水车薪的保障性住房显然很难起到平抑高房价的作用,难怪很多房地产商不担心政府花拳绣腿式的调控。

  既然中央政府想平抑高房价,想真正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宏观调控就不能再空喊口号,应该多做实事,笔者希望:一要多建保障性住房;二要把物业税落到实处,用税收杠杆来抑制囤房、囤地现象;三要对境外机构和外国人在中国的购房行为进行必要抑制,先保障国内居民的居住要求。苏培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