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海南房价狂热是在挑战政府调控权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时评:海南房价狂热是在挑战政府调控权威
2010年02月01日 10:57 来源:红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半个月来,海口、三亚等一线城市房价一天一涨,吸引国内外购房客蜂拥而至,岛内一时出现抢购商品房的“狂热”局面。(1月31日《重庆晚报》)

  老实说,海南抢房热暴涨热假若发生于本轮地产调控之前,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国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审热疲劳;然而发生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特称“国十一条”)刚刚下发的当下,则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正常。姑且不论本轮调控是否剑有所指能否立竿见影,设如说调控效用尚需假以时日有待观察,眼前此情此景发生于“国十一条”出台不久,无论如何都堪称极不正常极不合拍。如果说前者考验政府调控能力,后者则检验政府政策权威。换言之,在一些人眼中根本就不信调控效用甚或根本就不惮调控威力,因此我把本次海南抢房热暴涨热看成是在挑战政府调控权威。

  我承认海南抢房热暴涨热事出有因,直接导火索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利好”消息。位于海口某楼盘的一位置业顾问直言不讳:“最近我们的楼盘每平方米每天都上涨1000元!”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去年12月31日发布后,每天有200多批客户来看房,主要是外地人。“元旦前我们楼盘的均价为每平方米15000元,现在起步价就要19800元。”

  然而照我看,即便如上,在“国十一条”背景下,海南抢房热暴涨热也是大煞风景大跌眼镜。继去年底密集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中央再出“国十一条”,从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由于之前地方执行调控政策力度不甚理想,此次国务院通知也等于彰明显示了政府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坚定决心和强硬态度。显然,现时海南出现异常抢房热、外地老板1次购60套、房价每天上涨1000元、催生5万元以上天价房、购房者下飞机直奔楼盘等图景,皆与中央政策信号效应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抢房热暴涨热导火索又不全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消息,还有无良不法商人暗中作祟的魑影、非理性投机者盲目炒作火上浇油和相关部门监管滞后的成因。有记者调查发现,现下海南楼市“狂热”背后有不正常原因,主要是开发商借机捂盘惜售过度哄抬房价。海南房价集中飞涨正不断催生“每平方米5万元以上”的“天价房”,因为房市“火爆”不少楼盘未开盘甚至尚未办理预售许可证,就开始收取高额“定金”或“诚意金”。一位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助理坦言,海南房价上涨确实存在开发商试探市场上涨空间的因素,比如捂盘待涨人为加剧了市场房源紧张的气氛。同时,外地投机购房者“非理性”抢购跟风,也助推房价飞涨。

  近来房地产开发商蜂拥海南,国内外一些媒体也不负责任地煽风点火,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措施目标进行夸大离奇解读,炒作所谓“千亿元房地产资金涌进海南岛”。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位负责人承认,从房管部门统计看房源并不紧张,但市场上却呈现房源很紧张的现象,“这说明存在一些开发商捂盘惜售情况”。而在我看来,这等于是承认相关部门未能做到事前事中监管,从而防患于未然。“国十一条”是中央政府自2005、2006、2007年房地产调控后的第四度出拳,遏阻捂盘惜售投机炒作乃是落实既往地产调控政策和“国十一条”的题内之义,由此,我把抢房热暴涨热看成是不法商人和疯狂投机者对中央政府调控权威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双重挑战叫板。

  抢房热暴涨热无疑已将海南推到地方政府能否落实好中央“国十一条”的风口浪尖上。我注意到,海南房价“异动”已引起省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1月19日,省委书记卫留成表示:“我们将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开发商列入黑名单,今后不再给其批地。”同时将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和收缴,土地出让金首付必须达到50%,两年内要付清。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非法转让土地的典型案件给予查处曝光。海南有过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苦痛经历和辛酸记忆,但愿这次能规避幸免。

  作者:陈庆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