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五部委出台通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明确土地首付不低于50%。六天后,国土部挂牌督办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公布全国闲置房地产用地仍有约1万公顷,3家中央直属企业均“榜上有名”。“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政策第一棒指向了囤地、炒地。
人们不禁会问,囤地与房价有啥关系?这跟咱老百姓囤油囤米有啥区别?可以这样说,咱囤点油米面是担心涨价;而开发商囤地却是盼着涨价。这样一来,同样是“囤”却有本质区别。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军连的话说,开发商囤地就是人为地减少供给,导致房价上升,从而引起消费者恐慌,“刺激”了潜在需求;需求的非理性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房价上升,而房价的上升又会“刺激”开发商加大“囤地”力度,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房价“疯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他将此行为比作运动员吃兴奋剂,说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灾难性乃至毁灭性后果。
既然囤地后果如此严重,那就该打,重重的打。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对“囤地”打击从未间断过,政策也出台了不少。像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9年《闲置土地处置办法》、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2009年国土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批而未用”土地核实工作的通知》,还包括一些地方法规,都有相关打击“囤地”的政策。就算没有这些政策,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囤地也是该打的。
问题来了,“囤地”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囤地”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利可图。恩格斯说过,当利润率高达300%的时候,人们就会不惜牺牲生命去追逐。前段时间有报道称盈大2009年8月将北京闲置三年的工体4号地项目转手,大赚约2.35亿港元。虽然盈大回应称该地长期闲置的说法属于误会,但也从侧面反映开发商“囤地”背后蕴藏的巨大利益。
从技术和制度层面上,打击“囤地”的难度也很大。精明的房地产企业对政策早已谙熟,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上面一查,马上开工剪彩,囤着的地上挖几个坑表示已经开工;等检查团走了,地上又开始长草。张军连将这种不进行任何开发建设,直接等土地涨价获利的“晒土地”法称为囤地的直接手段。还有一种就是拿到土地后不紧不慢施工,等到三五年后完工,完工后则捂盘惜售,是变相的“囤地”,这种间接手段更多、打击更难。
另外,“囤地”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比如,有些地方政
府打击“囤地”现象的态度不够坚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开发商“囤地”。
有着利益驱使,再加上土地资源紧缺、房价、地价上涨预期,开发商“囤地”似乎前仆后继。
令我们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对房子这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格外重视。有关领导多次强调要使房地产建设步入健康轨道。2009年1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分析认为,土地首付50%的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开发商囤地行为,为土地市场降温,同时促进开发商加速开发和销售,以迅速回笼资金,对“地王”现象也有一定的遏制,对稳定房价也有一定意义。
近日,国土部要求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于2010年2月底前,将此前公布的18宗闲置土地处置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于2010年3月底前,要按照相关要求,将各省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汇总至国土部。可以预见,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公开、透明。
另据了解,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对开发商囤地、变相囤地行为出重拳予以整治。
说实话,感冒了人们可以戴口罩,而楼市发烧了,人们最盼的却是政策。如今,楼市降温新政频出,各地也开始对打击囤地动真格的了,楼市的未来或许不再纠结。 (胡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