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危机示警中国楼市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迪拜危机示警中国楼市
2009年12月03日 13:19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海市蜃楼是沙漠上最为奇幻的景色,一直是世人追求的仙境,迪拜人却将这一虚幻仙境要在人间演化成世界岛,折服了整个世界,其中也包括中国人。两万多温州人为之趋之若鹜,投下了近20亿元巨资兴建了上海岛和其他地产项目,疯狂地追逐着击鼓传花的游戏。

  忽如一夜春风来,吹散了海市蜃楼也吹散了投资者勾画在蓝图上的世界岛。当迪拜向世界宣布590亿美元的债务暂停偿还时,全球金融市场再次恐慌,从股市到商品市场都出现了大幅下跌。

  狂热的地产投资、过分单一的经济支撑模式,成为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在轰然倒下的迪拜摩天大楼下,告诉中国人的不仅是温州人近20亿元投资化为乌有,更是对目前中国房地产业过快增长的一种警示。

  超合理投资3倍

  热点城市6成购房者具有投资倾向

  有了图纸就可以卖房,这是当年迪拜房地产火爆时的景象。

  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但是也相差不远了。一个还没有细则的国际旅游岛规划,就让上千亿的资金涌入海南岛投资房地产;一连三天连斩4块地王,中海地产一个月拿地花费了近300亿元;一块只是容积率较低的土地,就敢让大龙地产以超过自身资产近150%倍的价格去拿地等。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有6成左右的购房者具有投资倾向。”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向记者表示。而一般情况下,在住宅市场中投资比例在20%为合理区间。

  “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在中国楼市的风险。”美联物业市场总监张大伟向记者表示。预计今年北京市新旧房交易量将达到40万套,特别是11月份,北京的二手房交易单月就达到了3万套,让许多业内人士全为之震惊。

  以北京目前的2000万常住人口测算,剔除一些外地购房者,那么今年与房屋交易发生过关系的人数就达到了北京市总人数的10%以上,北京房价整体相比今年初低谷时上涨了近50%,个别楼盘涨价超过了100%,投资者更是比比皆是。不久前,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发布首份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09-2010)》,就认为目前北京房价的20%存在着泡沫。

  就全国而言,同样有观点认为存在着泡沫。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国房地产的销售面积比2007年增加了23%,而价格相比上涨了46%,两者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张大伟认为,如此大量的成交已经使得未来10年内的市场走势都将受到影响,如果继续如此上涨,楼市泡沫破灭带来的破坏将超过迪拜。

  不但交易量的过快增长让业内人士感到泡沫的恐慌,还有就是开发商的疯狂拿地,例如近日大龙地产在北京以50.5亿元斩获的地块,楼面单价已经接近3万元/平方米,超过了目前该区域内所有在售楼盘的价格,让许多开发商给新盘定价没了底。

  据统计今年前11月,中国销售额排名前十大地产公司累计拿地金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远远超过了前年和去年。

  政府再提严禁炒房

  年底金融政策将“变脸”

  正当迪拜地产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时,在上海、江苏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政府积极预防经济运行风险的信号。年初以来,经济形势逐步回暖,但房地产业在回暖和增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硬起飞”,依靠着政府在金融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回暖速度过快,投资和消费全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头,这可能导致诸多潜在社会问题。如果任由炒房者利用大量热钱捞取巨额收益,市场经济能否良性运行都堪忧。

  其次,透露出政府将积极出台政策,对投机性购房行为将进行调控。炒房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炒房者的潜在危害往往由社会和公众最终买单。这种行为如果不能积极调控在一个合理合情的范围内,有悖社会公平。回想“9·27”二套住宅政策的出台背景,也是由于社会炒房行为的突出。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将在年底前出台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的政策,很可能还是集中在控制消费上。

  北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单纯使用货币手段调节楼市是不可取的,就像用大锤做脑部手术。我国楼市要解决的问题,是局部过热问题。因此,在局部过热的地方,通过相应的财税、产业政策,加强限制和监督更有效些,建议加快物业税的落实才是解决之道。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可能在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的同时,国家还会出台更加严厉的信贷政策,例如控制开发贷、个人按揭等。

  记者 赖大臣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