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投资主导增长突显中国经济泡沫化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地产投资主导增长突显中国经济泡沫化风险
2009年11月30日 08:4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重返通过扩大房地产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之路,这是行政与市场行为双重作用与影响的选择结果,可能也是当下中国经济的次优选择。但这样做,将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日趋泡沫化的潜在风险。

  迪斯尼项目“落户”上海的消息才公布,“迪斯尼概念区域”的楼板价马上就被炒到了每平方米1.4万元之上。其实,透过各地相继上演的“地王”现象,可见当下中国房地产投资的狂热炒作特征。确实,随着房地产投资日趋活跃,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推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可以从近期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得到印证。数据显示,今年1-8月、1-9月和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14.7%、17.7%和18.9%,环比增幅分别提高3.1、3.0和1.2个百分点。再结合其他数据分析,房地产投资已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笔者看来,房地产投资之所以会重新受到如此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扩大房地产投资可以化解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诸多矛盾与困境,并帮助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一波独立行情。

  一是受外需不振或不稳的影响,中国只能被动地选择扩大内需来提振经济,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这使我们更加坚信,可以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来“割断”外需不振构成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刺激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政府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来带动民间投资增长,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显著。此时,扩大房地产投资可以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起到“传帮接带”的作用。

  二是发展房地产业,可以带动上下游几十个关联产业的投资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对关联产业的带动系数约为1.93,也就是说,至少可以带动关联产业近两倍的投资增长,这对后危机时期促进实体经济的复苏,意义尤为重大。在1990年代末,中国就是靠扩大房地产投资才走出经济增长困境的。另外,正是由于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加大房地产投资也可以起到“消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积极效果,如消化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

  三是从统计意义上讲,尽管住宅购买属于一种投资行为,但对购房者来讲,实际上却是一种消费行为。随着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这将有效增加商品房的新开工面积及竣工面积,从而带动商品房销售增长。住房消费作为重量级的消费产品,其销售增长将带动消费需求增长。这样的话,扩大房地产投资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即对平衡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均有显著的作用。

  四是由于实施刺激政策需要落实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但金融危机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快速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扩大房地产投资可以通过炒高房价大幅提高地价,地方政府也可通过卖地获得巨额收入,如截至今年9月北京市政府卖地收入已达512亿元。因此,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恰好迎合了地方政府的迫切需求。

  五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看好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这是因为,在实体经济复苏仍有时日的大背景下,银行将用于房地产投资的信贷资产视为优质资产,不仅加大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环节的信贷规模,而且还有意无意地放宽了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门槛。

  可以说,中国重返借助扩大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之路,这是行政与市场行为双重作用与影响的选择结果,也是当下中国经济的次优选择。

  这样做,既可以调整目前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资格局,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复苏与发展,又可以化解上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困境,最终达到促进GDP较快增长的预期目标。

  但是,让房地产投资增长重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将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日趋泡沫化的潜在风险。这是因为,随着房地产投资的增长过快,将导致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更加过热,房价也将由“偏高”发展到“离谱”,但低利率下不受约束的放贷行为、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及良好的财政状况等,都会使中国毫不畏惧房价等资产价格的“扶摇直上”,从而也会为中国经济的泡沫化埋下隐患。

  其实,现在我们是在“赌”一个“局”:如果日后实体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可以“填满”这一泡沫的话,我们就不必畏惧房地产投资增长会诱发中国经济泡沫化的巨大风险。但问题是,中国经济面临泡沫化的潜在风险是否真的能就此化解?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 乐嘉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