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出现返季购房潮 楼市优惠政策该不该退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线城市出现返季购房潮 楼市优惠政策该不该退
2009年11月23日 11:20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来没有一个商品或者投资品能像住房这样牵动国人的神经,楼市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

  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都能听到关于楼市的谈论声,焦点只有一个:继续高涨的房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这是今年的最大同比涨幅。与之相对应的是,11月份许多一线城市出现了罕见的返季购房潮。以北京为例,截至11月15日,北京二手房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21.55万套,这一数据已经接近2006年至2008年3年的总和。

  为什么“金九银十”表现平平,11月份却迎来返季购房潮?有房地产中介公司解释,这是因为购房者考虑到二手房交易税费减免要到期。但对于购房者而言,即使年底税费减免取消,也不过多付二三万元,为什么会有这么集中的成交量?有专家分析,这其实是购房者担心价格继续上涨的恐慌心理使然。现在的楼市说不好现状也看不清方向,在政策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时,购房者有一种跟风追涨的心态。

  问题归结到一个,楼市刺激政策到底要不要退出?莫衷一是的争辩声中,有一种观点值得参考。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住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政府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这种资源分配的态度。住房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和是否有效率。而目前的情况是,房价的畸高以及继续疯涨的态势,导致了这种资源分配很不合理。

  首先是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住房资源分配相当不平均。进而有房者靠囤积住房、炒房使得资产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从而能获得更多的住房资源。而无房者、低收入者微薄的收入却支撑不了持续上涨的房价,始终游离在楼市的边缘。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观点:拥有几套房产,靠倒手投资就比一般的白领收入要强。我们算一笔账,保守地以北京楼市今年以来5000元每平米的涨幅来算,倒手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能赚50万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白领一年的收入。

  这么大的获利空间使得楼市投机成风、趋之若鹜。今年以来,炒房、泡沫等字眼已经挤爆公众的眼球。因此,尽管11月份成交量大涨,但正如日前一名官员所讲,不能因为楼市销售状况好就说高房价是合理的。如果房价彻底远离了民众的购买力,结果将导致众多的自住型购房者无奈退场,刚性需求就会不断减弱。

  如果继续延续这种趋势,无疑将透支楼市未来的发展能力。诚然,房价可以无限制地涨下去,但当广大自住型购房者退场后,楼市就纯粹成为了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炒房者会沉浸于群体性亢奋的虚假繁荣中,那时房子已不再是基本消费品,转而异化为一种奢侈品,甚至是资本游戏的工具、投机者的赌场。那么住房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其使用价值、功能也就一一被掩盖。

  有一种观点认为,楼市现在的跟风追涨现象,有点像曾经的股市在6000点时的情形。但与股市不同的是,住房是一种实物资产,还是一种基本消费品,这种属性使得追涨似乎更为“合算”直至更为疯狂。

  很显然,这种非理性的追涨、投机泛滥,为楼市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颗定时炸弹什么时候会引爆谁也说不准。你见过价格只涨不跌的商品吗?你见过只涨不跌的投资品吗?没有。我们看到,在一些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带给经济的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有专家提出,现在经济好转,购房者热情高涨,正是楼市调控的关键点。而且,房价目前还没到失控的程度,如不引导其进入良性轨道,刺激政策不退出,错失调控良机,房价和市场的非理性因素可能会失控,从而让整个楼市失去调整节奏。

  事实上,靠政策支撑起来的楼市是脆弱的,隐藏的系统性风险也很大,与楼市相关联的是银行信贷以及众多产业链,如果楼市泡沫破裂,后果可能是并发症,甚至引发很多社会问题。2008年初深圳等地的“断供门”,已经说明了这种持续高涨的、投机性充斥的楼市是脆弱的,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而且,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楼市不应该建立在靠政策刺激基础上,其自身就应该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规范的能力。

  如果说今年楼市整体成交量大增是刚性需求的释放,那么11月份不期而至的返季购房潮则是今年楼市刺激政策的后续影响。可见,刺激政策对楼市的影响程度很大。实际上,造成房价高涨和追涨现象的并不是刺激政策本身,但是政策本身体现的导向性会给购房者一种预期,这对楼市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有专家建议,当前的楼市已经有了很大的不理性成份,需要对市场情绪进行理性引导。从调控时机来看,一些刺激政策都到了应该退出的时刻,这需要政府部门进行仔细的考量。 (李文龙)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