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烟台“楼垮垮”事件中的“行政怠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审视烟台“楼垮垮”事件中的“行政怠速”
2009年11月17日 14:5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被央视曝光之后,烟台市汽车东站声名鹊起。这座建筑耗资4000万,历时三年建成,但部分投入使用之后不到五年,就面临坍塌的危险。当地人戏称其为“楼脆脆”。

  以现代建筑的一般寿命而言,烟台“楼脆脆”的短命实在非同寻常,而它的结局,实际上在打下地基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烟台汽车东站是由民营企业和市交通局合资兴建的。交通局出资少,民营企业出资多。但在实际操作中,交通局显然比民营企业更有决策权。据报道,汽车东站当初的公开招标实际上只是走过场,交通局长“钦点”当地的村办企业中标,实力雄厚的国有建筑企业则被挤出局。同样,在权力和金钱的双重滋润下,汽车东站虽然毛病百出,却顺利地逃过了监理和验收两道关卡,被顺利地交付到业主手中。如果不是这座楼太不争气,如果不是民营企业不甘心背黑锅,它背后的猫腻也许永远都不会为世人所知。而这,正是作奸犯科的人暗中所希望的。

  汽车站是公共建筑,其质量优劣关系到公共安全,理所当然应该受到特别关注。但在现实中,这座危楼被使用了四五年,围绕着它的多起官司也打了很久,至今也没有结果。2006年和2009年,山东省的建筑质量检验机构两次出具鉴定报告,使用了“少见”、“惊人”、“罕见”等情感强烈的字眼,却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有报道说,从2008年9月起,烟台市政府就责成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汽车东站的问题,安监局、交通局、建设局多次召开专题会和现场办公会,监察部门也介入调查其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但直至媒体曝光的那一刻,也没有得出让人欣慰的结论。这到底是怎么了?

  建筑出现质量问题和相关腐败问题,人们是可以理解的。在某些领域,权力就像无坚不摧的腐蚀剂,能攻破许多脆弱的防线。但是,当这些质量问题和腐败问题已经显山露水的时候,行政机构的各种调查却举步不前,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是建筑问题太复杂吗?好像不是。记者在现场走了一圈,随便用手指捅了捅就发现了问题,难道多次现场办公会反而找不到毛病吗?这显然违背常识。只能想象,拖住了调查机构后腿的,另有复杂和微妙的现实因素。

  查而不处的行政动作可以比喻为汽车的怠速,发动机始终在运转,但车子保持原地不动。对汽车而言,这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不挂挡就行了。但对于行政调查而言,却很需要一点技巧,烟台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显然把握得很好。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大家不妨你好我好;一旦上面追究起来,则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只是,在这样的怠速状态下,数千万的民营资本和财政资金打了水漂,当地群众的安全被置于险境之中,少数中饱私囊的蛀虫还在逍遥法外,地方政府的信誉受到了削弱。不过,谁又会在乎这些后果呢?

  从行政机构的本性而言,除非当头有尚方宝剑压着,否则是没有自我查处的动力的,即使是安监局调查交通局这种所谓的外部调查也不例外。理由很简单,大家都是自己人。烟台“楼脆脆”的调查陷入旷日持久的泥沼,如果不是当事人能量太大的话,那就是“自己人”意识在作怪。一拖万事休,这绝对是有着现实经验支撑的。倘若没有媒体的意外干预,烟台危楼事件完全可以在怠速状态下内部消化掉,除了该吃亏的人之外谁都不会吃亏。那该是多么完美的结局啊。很可惜,现在已经不能如愿了。

  在烟台危楼事件中,人们看到了这样一种行政调查机制:市政府主要负责“责成”,各职能机构负责开会。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公布结论、也不做任何处理。这个模式并不是烟台独有的,倒似乎是通行的做法。在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中,其实也能看到同样的魅影。用这样的办法去处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很难想象怎么能让公众感到满意和服气,又怎么能除去行政机构的积弊。 (本报评论员 蔡方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