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王”不出意料地出现在上海。中海地产用70多亿元拍到长风地块,折合楼面地价每平方米22409元。
记得北京广渠路地块被中化方兴以40亿元拿下,北京新“地王”诞生时,SOHO董事长潘石屹曾说,那怕开发商是神仙,地价跟房价持平怎么赚钱呀。话音落下不到一个月,就有人用大把银子上演“更高、更强、更凶猛”。
“地王”满天飞的背景框里,房地产市场销售缩量。人们发现,这轮地王神话中,国企一马当先。逻辑是,今年以来贷款增量超过7万亿,而且大多流入国企囊中,不管是不是做房地产的,“不差钱”的国企出手阔绰,纷纷跑马圈地。
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不可能不盘算风险收益。国企有钱,也不是天生的冤大头。频频出手拿地,只能说明国企相信,与其握着贷款不如拿地。货币理论认为,增发货币必然导致通胀,国企的选择,在于用圈地化解预期中的通胀。
“地王”飞舞谁最开心?当然是卖地的。有人在自己的博客中画了一幅示意图,标题为“房地产是个好媒介”。示意图里,银行把钱贷给个人买房、贷给开发商买地,最后银行贷款变成了财政收入。作者图释——地王频出,只是为了证明:百川入海,万流归宗。
一定程度上,“地王”频出可以终结由来已久的争议:房地产究竟是不是暴利产业。所谓无利不起早,资金蜂拥而入,只能证明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如果资金频频推高进入门槛,说明此前确实利益丰厚。
一定程度上,“地王”频出也说明房地产仍是一个粗放的产业。此次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很大一部分是从未涉足房地产市场的企业,它们凭什么与那些在地产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号称拥有专业开发、销售经验的“正规军”竞争?
一种解释是,这个行业利润空间巨大,粗放经营即可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回报。另一种解释,如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观点:房地产已经变成一个资产型行业,它原来所具有的专业性,比如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等等,都可以打包给专业公司承担。企业只要贷上几十个亿,十几个亿,拿到一块土地,就可以分包给各个专业公司来做,它的专业性已经被肢解掉了。强调专业性的万科董事长王石不知是否认同吴晓波的说法。
“地王”频出不正常。经济学家赵晓把“病根”归到贷款迅速增加上。他认为,这是给牛吃药。本来是猪生病,结果药都给牛吃了。他所说的牛指国有企业,猪则指民营中小企业。“牛本来就很壮,现在吃饱了撑的,消化不了那么多,怎么办,都跑到土地市场来消化”。
病态的“地王”飞舞可能引发多重问题。面粉涨价,面包必然跟涨,房地产交易缩量的背景下,土地价格飙升必然拉高房价,可能进一步导致成交量萎缩。地价涨、开发量加大、成交量萎缩的结果是,地产泡沫越积越大。2008年年中那段地产恐慌的日子或许难以避免。
信贷资金抬高地价、房价,导致销售缩量,“银行、房地产双双捆绑宏观经济”的现象或将再现。面对预期中的通胀,宏观调控或许将在明年趋紧,银行、企业等一起制造的地王泡沫将再与政策博弈。
“地王”满天飞,本质是钞票充足。信贷潮涌弄乱资金价格,错乱的资金价格引致投资失衡,投资失衡导致资源错配,资源错配则总有一天需要通过痛苦的调整恢复平衡。回顾历次宏观调控的背景,可以判断,这一天不会太远。 (刘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