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季度后,中国房地产业“地王”频现。
与房地产业“繁荣”的2007年相比,今年的“地王”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地王”推高地价和楼面价的幅度远远超过2007年的水平;二是拿“地王”者多数为央企,而2007年主要是民营企业和上市房企;三是拿“地王”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比2007年宽松得多。2007年,面对高房价,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和抑制投机性购房的信贷政策。而今年,不管房价再上涨,“地王”再猖狂,都几乎没有相关部门发狠话、硬话,最多只是重申一下过去的政策。
针对央企拿“地王”问题,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认为这是央企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不必干预。可以说,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央企拿“地王”时的肆无忌惮。对于央企拿“地王”的恶果,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央企拿“地王”的心态与民营企业有着根本的不同。央企拿“地王”,拿了就拿了,后期效益、后果好坏对拿“地王”时的决策约束不强,对决策者的责任约束几乎没有。即使赔钱了也赔不到管理层头上,反正有“国有”二字兜着。在这种心态下,央企每次拿“地王”都是志在必得,很少考虑价格的高低。而民营企业拿“地王”的心态就大不一样,假如买地建房后销售困难,没有利润,可能令民营企业出现巨大的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成本、效益、利润对民营企业的硬约束,使得其在拿地时必须慎之又慎。一句话,央企拿“地王”慷的是国有之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民营企业是不公平的。
央企拿“地王”还推高了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最终酿就的是巨大的金融风险。央企每一次拿“地王”,都将使一批无力承受畸高房价的购房者无奈地淡出市场,从而削弱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崩盘,最终套牢的是国家资金和银行贷款,并危害到其他相关行业。
明眼人都已看出,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大大背离国内外经济形势。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非常大,美国8月份消费信贷、就业以及房地产信贷市场又出现恶化迹象,房贷断供潮可能再次出现。从国内看,CPI、PPI一直没有走出负值阴影,出口形势严峻,民间投资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局面开始显现。惟独中国的房地产业脱离国内外经济形势“一枝独秀”,竟然超过了2007年的“繁荣”程度,其问题的严重性是明摆着的。
笔者以为,问题主要出在对房地产、土地市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放任自流上。如果相关部门对房企拿地的使用期限等进行严格限制和监管,对央企拿地进行经营效益监管和审计,把后期效益与管理层政绩、薪酬挂钩,相信央企拿“地王”时必将慎重,而不是如此肆无忌惮。 □余丰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