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打击囤地岂能隔靴搔痒打酱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时评:打击囤地岂能隔靴搔痒打酱油
2009年08月26日 08:51 来源: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万丈高楼平地起,天价楼盘“囤地”起。在重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背景下,房地产商囤“地”居奇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要规范房地产市场,必须从源头上查处开发商恶意囤地行为。国土资源部负责人近日表示,今年以来,由于拉内需保增长的需求,加上简化了土地审批程序,各地用地量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国用地量猛增了20%左右,为防开发商趁机搭车囤地,下一步将严查土地囤而未建现象。

  囤而未建,就是搁置土地资源,人为控制商品房供给,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市场假象,从而为房价飙涨压实筹码。8月20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些知名房地产商于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间获得的住宅土地中,目前在售和售完的地块只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实际供应,其中27%的土地“待开发”,30%的土地“规划在建”,这一数据统计案例也包括深圳的房地产商。

  囤地现象如此严重,可个别房地产商说得更委屈,什么“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什么要怪就怪“保18亿亩红线导致建设用地供应量不足”,最后竟得出“地荒引发房价飞涨”的结论,把责任全推给政府。这个逻辑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事实上不堪一驳。按照国土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按人均127平方米安排,发达国家也只有82平方米左右,其他发展中国家多在87平方米左右。因此,不存在“保耕地致建设用地供应量不足”的说法,也用不着慌张囤地。再从眼下的实际来看,房地产商囤地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然,又怎舍得前赴后继地拿高价竞得的“地王”长出绿油油的野草?

  房地产商囤地,看重的就是土地资源沉积后带来的溢价效益。一方面,土地属于有限稀缺资源,囤一点少一点,囤地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地方新增土地供应的价格狂飙,由此带来一个又一个“地王”,而当新增土地价格一涨,囤积的土地自然就溢价,这就对存量土地闲置“待价而沽”形成了反向激励:闲置越久,溢价越多;另一方面,房地产商借助囤地推高地价的同时,也必然会鼓吹机械的成本决定论,以刚拿的地价直接匡算出用昨日土地建成的房价,从而轻松带动房价飙升,拉高消费者对楼市高价的预期。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房价越来越高,拿地与用地领域的猫腻越来越多,规范房地产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些年,针对房地产商囤地现象,相关职能部门也有所动作。早前的“国六条”就明确强调要制止囤积土地行为,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也先后发了多个通知,要求各地对开发商闲置土地情况进行摸底,并要求将囤地居奇者彻底曝光。遗憾的是,这些要求或规定大多雷声大雨点小,屡屡落空。查起来容易,处理起来难。公众最后所知情的,大多还是囤而不建的百分比,至于打击囤地的政策法令效果如何,到底有哪些大量囤地的房地产企业受到惩处,这些百姓关注的核心问题,迄今依然成谜。

  眼下看来,公众对囤地现象多有怨言,相关职能部门也意识到囤地之祸,惩治违规囤地现象就要看执法硬气不硬气。如果所谓的严查仅仅停留在“某些”、“个别”等隔靴搔痒层面,那么,公众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监管者是在打酱油,其背后存在见不得人的肮脏猫腻。因此,真要打击囤地行为,就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土地价格、待开发土地面积,以及每一宗土地交易情况、交款期限、建设期限等信息,在大众媒体公布。同时,对那些囤而不建闲置土地的房地产商及监管不力者,要公开曝光,并公示处理结果。

【编辑:胡俊英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