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预期下半年政府将狠打楼市“囤地囤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业界预期下半年政府将狠打楼市“囤地囤房”
2009年08月13日 10:24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快速的增长住房需求已经跟开发商延期推房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供需矛盾,开发商肆意捂盘盲目涨价将这一矛盾更加激烈化。记者从北京一些城区的住建委了解到,近期关于开发商捂盘肆意涨价的投诉越来越多。一些开发商也表示,“现在住建委对项目盯得非常紧,严令必须快开盘并且要加大推盘量”。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下半年北京楼市的调控将围绕着狠打“囤地囤房”展开。

  北京楼市供给出现全面紧张

  随着楼市的转暖、需求的释放,进入7月以来京城新旧房供应出现告急,市场供需矛盾急需解决。

  新房需求旺盛开发商坐地涨价

  根据刚刚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统计显示,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17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7.1%。从3月份楼市转暖后,全国购房需求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需求的爆发,并没有调动开发商的投资热情,相反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还出现了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较前6月提高1.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9.3个百分点。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5.0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5%,增幅较前6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5.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9.1%,降幅比前6月缩小1.3个百分点。

  供求的矛盾在北京楼市反应得尤为突出,个别楼盘的供需比还出现了1:10以上的大缺口,个别楼盘利用供求矛盾坐地涨价,例如西二环某项目开盘时,购房者盈门,开发商立刻停盘涨价。还有如热销的首城国际、太阳公园等热销楼盘,全利用这一时机大幅抬高价格。

  二手房价破万供需比达到1:8

  跟新房一样,随着今年上半年二手房市场的走暖,业主的涨价行为也导致了供需的紧张。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统计显示,7月北京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再创新高,达到2.5977万套,其中住宅签约套数2.484万套,日均二手住宅签约套数为801套。7月二手住宅总签约套数环比上涨了7%,日均签约套数环比上涨了3.5%。

  据链家地产统计,7月份全市二手房均价已达1.028万元/平方米,环比涨幅达3%,这也是二手房成交均价首次破万。

  同时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分析,7月份,北京市几大热点区域的二手房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其中亚运村区域新增二手房需求登记量环比上涨高达73%,供需比为1:8.3;石景山区域新增二手房需求登记量环比上涨33%,供需比为1:8.7;朝青区域新增二手房需求登记量环比上涨20%,供需比为1:8。

  市场继续调整增加供给

  -政府层面:

  住建委 紧盯项目开发进度

  “现在住建委几乎老打电话来,问我们的施工进度,还经常约谈开发商动员加速开盘,”通州的一位开发商向记者表示。

  尽管近日以来北京市住建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打击捂盘的政策,并且大规模的约谈了15家开发商,并公开处罚了一批开发商,但是捂盘惜售的状况并没能得到根本改观。业内人士预计,今后政府可能会强行规定楼盘的推盘速度。

  国土局 化整为零加快供应

  六七月份北京高价地的不断出现,让北京市国土局处在了风口浪尖,为了平息舆论压力,国土局近日一再表示将尽快加快土地供应。进入8月份以来,北京土地放量节奏进一步加快。截至目前,有16个地块在8月份开始竞价,而即将入市的有11个地块。“第三季度北京将完成全年的供地计划,第四季度再看情况要不要加推土地,”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场层面:

  二手房业主应推房防止政策有变

  中易安房地产担保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徐东华分析,从7月开始,金融信贷监管部门对于收紧“二套房贷”的政策趋于明朗,“首付不得低于40%”成为硬性规定,这对于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将会起到抑制作用,不动产投资热情很可能会在政策落实之后出现一定的萎缩,成交量节节攀升的态势将会得到抑制,供需比例也会趋于正常。届时,二手房市场上“一房难求”的景象在很多区域将不再重现。

  “此外,很多二手房业主忽视了另外一个因素。”徐东华介绍说,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税费减免政策,这成为了今年二手房交易量屡创新高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这些税费减免政策都属于临时性政策,都是在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之间实施的临时性政策,到2010年,这些政策是否延续抑或恢复到2009年之前的水平还不得而知。商报记者 赖大臣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