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楼市成交跌五成 全国阶段性调整将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广州楼市成交跌五成 全国阶段性调整将至?
2009年07月29日 15: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一周有12个城市的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下跌超过10%,深圳环比跌幅达36.97%居首。专家表示,全国楼市出现一定的降温迹象,阶段性调整或将来临。

  深圳市国土和房管局数据显示,上周(7月20日~26日)深圳一手房市场成交870套,较前一周环比下降39.6%。与此同时,来自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广州市网上总共签约新房5070套,与6月同期相比大幅下降约49%。

  这仅仅是个缩影——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7月20日~26日,在全国32个城市中,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的有13个城市。其中,10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的只有重庆、上海、北京、武汉。除了重庆环比增幅为27.01%外,其他三个城市的环比增幅均在5%以内。

  而上周有12个城市的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下跌超过10%,深圳环比跌幅达36.97%居首,成都下跌15.59%居第二位。

  专家表示,随着银监会重申“二套房贷”政策,投资及改善性住房需求再次受到压制,全国楼市出现一定的降温迹象。楼市一路高歌的情况将难以复制,阶段性调整或许来临。

  深圳周成交环比下滑四成

  深圳市国土和房管局数据显示,7月20日~26日,深圳一手房市场成交870套,较前一周环比下降39.6%,成交套数也是今年以来最低的一周。此前深圳一手房每周成交均维持在1000套以上,6月份周成交量平均在1630套左右。新房成交均价为16371元/平方米,较前一周小幅上扬1.3%。

  7月1日~7月27日,深圳共售出新房5024套;6月1日~27日,这一数据为6310套。7月1日~27日比6月同期下降了20.38%。而实际上,深圳6月成交已经较5月环比下降了17.7%。

  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分析报告指出:“深圳楼市持续高涨的需求出现跳水现象,成交面积首次降至10万平方米以下,该成交水平已接近去年市场低迷时期,环比降幅达近四成,也是春节以后深圳楼市的单周最大降幅。”

  同期,广州市国土和房管局官方数据显示,7月1日~27日,广州市网上登记签约住宅共计5070套(未包括640套限价房),日均签约住宅187套。而上月同期(6月1日~27日),住宅签约达到9937套。排除640套限价房签约,7月份比6月份少了4867套,签约量下滑幅度达到了49%。

  楼市淡季供应减少

  “7月本来就是销售淡季,目前开发商推货都不积极,成交量下滑也是必然的。”寒桐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韩世同表示。一大型楼盘开发商中层也向记者证实,7、8月份他们没有项目推出,都集中在9、10月份推出,所以成交下滑可以理解。

  “广州7月成交数据的下滑,有很大原因是阳光家缘网(注:广州市国土和房管局主办的房地产信息网站)改版的技术问题,7月中有两周数据异常,不太具有参考性。”经纬行研究部经理朱欣苑说。同时她认为房价上升、二套房政策的收紧,都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

  据悉,由于广州市房屋管理系统升级,暂停网上签约服务,积压了不少买卖合同。此外7月新版的买卖合同,买卖双方需要磨合适应期,这也使得一些合同签约时间相对滞后。

  合富辉煌集团首席市场分析师黎文江表示,事实上,有效供应量减少,是广州7月份签约量大降的原因。“前期开发商资金回笼,不缺钱,也不急着推货。后市新货来不及上市,影响成交量跟随减少。”除了淡季影响,近来二套房贷政策的调整和房价上涨,也使得部分购房者出现观望情绪。

  楼市或进入阶段性调整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近期楼市成交量的萎缩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是上半年上涨过快的房价影响了购房者的意愿,压抑了需求的进一步释放;第二是近期关于二套房信贷政策从紧消息的影响所致。

  宋丁认为,虽然目前关于二套房贷有所趋紧,但整体经济政策较为宽松,预计国家不会出台较为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打压楼市,另外目前的环境与2007年不可同日而语,很难再现当时大规模的调整,预计下半年楼市将震荡前行。

  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骑麟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所有的政策导向都以保市场健康发展为目的,楼市新增供应量出现了回升,在度过近半年的量价齐升期后,成交量大幅下降;而宏观政策方面,又收紧二套房贷,并打击捂盘惜售、增加供应量。从多个方面来看,楼市在近期可能将进入阶段性调整时期。”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