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涉嫌“捂盘”被市住建委约去“喝茶”的15家开发商到底是谁至今没有曝光,不过这两天不少楼盘正扎堆开盘卖房。可惜的是,在多数买房人看来,这只是在制造“供应量正常的假象”:现在开盘,未必过段儿不“捂盘”,不“捂盘”,房价也未必不往上涨。
这几年,只要房价一大涨,立马就会冒出“捂盘”现象,“捂盘”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分批分次领取预售许可证;有的是可以领证但拖着不领证;有的是故意脱离市场价大幅高开、把销售周期拉长待涨;有的是明明有房、却对外宣传已经全部卖光;有的是这个月说下个月开、下个月又说下下个月开,用“饥饿疗法”把大批眼巴巴的买房人“钓”上;还有的是“多次开盘、反复提价”、用挤牙膏的方式边“熬人”边卖房。
要从根儿上说,“捂盘”的原因都一样,开发商要么是手头不差钱,要么是看好后市、想多留点存货在手上,反正是要变着法儿“自动调整销售进度”、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卖房。但从表象看,“捂盘”又有太多花样,而且这些花样都是“不违法最多违规”的“市场行为”,政府很难真的“一刀切”控制销售量,单单对“捂盘”下手,无论是温和的“约谈”还是可能的“曝光”,其实都没有太多震慑力量——在这点儿上,其实跟对开发商为囤地而“插两根钢筋象征性开工”无能为力很像。
真正可能对开发商有所触动的消息,不是“约谈”,而是“京沪拟大举推地平抑房价”,以及一些地方曾推出的“开发商项目每次申请预售面积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以畸高价格挂牌、一年内销售率不到5%的即认定为是捂盘”等量化规则的再度亮相——然而,新的土地项目表现为商品房供给,至少还需要一年,而那些曾经被寄予无限希望的量化规则这次是不是动真格、会不会有开发商真正因此受罚还得观望。
正如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陈国强所言,预售制度和按揭制度一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问题。“如果只有建成房子后才可以销售,那么企业的建设资金来源就会十分紧张”。开发商“合理利用”预售制度造就了“捂盘”现象。
也正如央视经济半小时“谁是房价暴涨元凶”指出的那样,“这一轮的囤地,主力军除了央企就是上市房企。与这些上市房企囤地同步的是旗下项目的捂盘涨价。同时,上市房企利用股市回暖的机会,开始了又一轮的圈钱运动”。也正因为上市房企在这一轮楼市和股市上升中实现了双丰收,高价获取的土地直接在股市上套了现(而不再靠未来卖房),这些房企有资本、有时间、有空间“捂盘”,反正如果房价上涨风险就转嫁给买房者,如果房价下跌风险就转嫁股民和银行。
“约谈”不会吓住“捂盘”开发商,“约谈”而不曝光更不会吓住“捂盘”开发商,只要开发商笃定把房地产当成支柱的政策风向,只要他们后面垫底的是买房人、股民跟银行,他们就永远敢于大用“饥饿疗法”卖房。(毛颖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