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下一枚石子,就能激起巨浪,那说明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早已积聚了相当的能量。
广州市住房公积金新政尚未正式公布,便激起浪花朵朵。对于限制提取的新规定,市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既然是我的钱,只要我用来买房,你就应该允许我自由使用,为何总要受限?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事件的影响,以至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得不出面解释和澄清,并罕见地披露了总体的收支情况。
孰料,当长期“密闭”的公积金使用情况,初露一点点的透明度,便被市民抓住了破绽——管理中心每年从增值收益中,扣除超过2000万元的管理费,而其仅有72个编制,人均费用超过27万元。(6月17日《羊城晚报》)——这么多的钱是如何被花掉的?
有伟人说,“世界上的事最怕认真二字”,我看对于个别政府部门,可以更改两个字:“世界上的事最怕透明二字”。因为公民想认真,至少要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想认真也无从下手。所以,透明是认真的前提。而个别政府部门所以害怕透明,无非是有些东西不好拿到台面上来。
按理,对于公积金的使用规定,规范、严格一些没有什么不好。公积金总额是有限的,如果提取和贷款过于随意,很可能造成资金的短缺、使用的不公以及利益的不均。可问题是,规范严格并不等于随意限制,采取任何的限制措施,必须要有充足的事实理由。
众所周知,住房公积金的存款利息非常低,这是一笔数额巨大的低成本资金,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市民还是管理方,都有“多用这笔钱”的动机。在收支不透明的情况下,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的种种限制措施,自然会引发市民的“合理怀疑”。
比如,广州市拟要求提取公积金必须留存6个月的余额,其依据无非是有资金短缺的压力——可是,如果你不公开公积金的详细收支账目,那又如何让市民相信你的说法呢?于是,市民便产生了“合理怀疑”:公积金是否存在挪用和损失现象,所以要限制提取,以免问题暴露?更多地留存公积金,是否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为小群体和个人获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从根本上说,广州市住房公积金新政引发的巨大争议,其源头并不是限制使用问题,而是缺乏透明度带来的公民信任危机。这样的危机在其他领域,比如巨额的房屋维修基金的使用等等,也普遍地存在着。想消除信任危机,惟有实行“阳光政策”,把公积金的详细收支情况向市民公开,并接受各方的公开监督——民不再疑,新政则如顺水行舟,不需推动亦可畅行!(张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