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素称“粤剧曲艺之乡”。以八和会馆为中心,恩宁路一带都是历史名艺人的居住地,其中就有张活游。这个曾突破东南亚票房纪录的电影演员。
上个世纪50年代,演艺事业到达鼎盛时期的张活游返乡,在恩宁路购下两处物业:一处在恩宁路永庆一巷,因在李小龙故居的对面而为人熟知;另一处却位于恩宁路僻静的十六甫西二巷。
半个世纪过去,那栋鲜为人知的洋楼却完整依旧。亦中亦西的老房子里,后人仍珍藏着张活游当年的剧照、戏笼和丁字形的戏服衣架……
城市探秘
永庆一巷故居早已变了模样
动工拆迁后的恩宁路日益冷清。我是请了83岁的“西关大少”邓圻同老先生引路,一路兜兜转转,才找到张活游的第一间故居,永庆一巷10号。洋楼却早已变了模样:改批了细石米的外墙几经风雨,显得灰灰暗暗。三层的砖木结构房被分租给多户人家,统一装上了铝合金窗和防盗铁门,已看不出原有洋楼中西结合的设计特色。
转入十六甫西二巷探访,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位于23号的小洋楼仍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的风貌,鳞皮玻璃装嵌的西式钢窗向上开启,外墙装饰考究,竟是将细碎的彩色玻璃片打磨后压入水泥批荡,条块分布,点缀着整栋外墙。
守在洋房里头的就是张活游的女婿叶兆柏。清瘦的老人趿拉着一双拖鞋过来开门,笑容满面。他也是粤剧名家,师从薛觉先、白驹荣,自1959年与张活游的女儿结婚后搬入此处,已经50年。
揭开面纱
装修风格沿用半个世纪
“这两栋楼还是罗品超亲自挑选!”叶兆柏领着我们入屋,1959年,与张活游的女儿张玉珍结婚,就搬了进来。他指了指二层北侧的一个房间:洋楼已经住了两代名人,张活游的儿子“白头佬”楚原,执导了《爱奴》和《72家房客》的香港名导,就住过这一间。
半个世纪过去,这里的装修设计却从未改变。“西关的古洋楼,中西合璧!”
叶兆柏用力一掀客厅里的塑料地毯,露出了一大片斑驳老旧的木地板,竟是最昂贵的柚木!“现在连白天鹅宾馆都找不到!”
希望能把整个故居保留
上个世纪50年代,张活游乔迁新居时搬入的整套昆甸木家具,包括梳妆台、衣柜、茶几……全被一一保留。洋楼只是在“文革”时期遭过一次灾。叶兆柏叹道,数十个红卫兵闯入后,将整栋洋楼里最值钱的一套酸枝家具当成了“四旧”,清走搬离。不过,另有一件东西却因为笨重难以搬动,保存了下来。
“这个现在连罗品超都没有!”在楼梯底下看到了一个大戏箱,近1米高,1米长,半米宽。整个广州,现在就只有荔枝湾博物馆留存了一件展览。“我们行话就叫戏笼”,里面装的都是戏服。
这个大戏笼就是张活游刚从八和会馆毕业时购置,后张活游奔赴各处表演,大戏笼也跟着“走南闯北”。恩宁路拆迁,洋房被划入了红线范围内,戏笼却“无处容身”。佛山琼花会馆的人员还曾就此询问,希望能将牛皮“戏笼”移入佛山的粤剧博物馆展览。叶兆柏却犹豫至今:“我更希望政府能将整个故居保留”。
知情者说
张活游妈妈的磨石也保留了
“这里的一切都太贵重!”叶兆柏笑道,恩宁路动迁,就有香港的同胞一路寻来,上门探访。他对屋子里的一切更是珍爱如宝:即便是用烂了的老书柜,也被搬到了杂物房里储藏起来,不敢轻易扔掉。洗手间里还发生过一段趣事:漏水的洗脸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从国外进口,修理工俯身一看,却被盆底的牌子标识吓到,“赔不起!”竟小心翼翼,不敢碰触。
我们上门探访的那一日,叶兆柏走入厨房里翻找,还翻出了一块老磨石,“这是张活游妈妈用过的,也有100多年!”
记者手记
家家有白燕,满街张活游
“家家有白燕,满街张活游”。他出演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这个从西关走出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生拍戏230多部,还曾倡导过香港的“粤语情节片运动”。不过,老广州记起他,却是因为恩宁路的连片拆迁。整条恩宁路就是“粤剧一条街”:八和会馆四周,就有小飞红、马师曾、蟾宫女等大量名艺人的曾住屋群。“拆”令一下,有关此前的记忆也将被推倒。
在张活游的故宅里住了半个世纪,女婿叶兆柏却是不舍:这里的小洋楼保留完好,有万花筒玻璃外墙、西式的鳞皮玻璃窗、还有近1米高的大戏笼……能否留存下来?
本报记者 陈淑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