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危机中国启示录:"房地产绑架经济"积弊重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迪拜危机中国启示录:"房地产绑架经济"积弊重重
2009年12月03日 09:11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被誉为“中东王冠上的明珠”的迪拜,因房地产业资金链断裂而引爆债务危机震惊全球。不过,这样的故事此前就曾在中国内地上演,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海南和广西北海,同样教训深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和迪拜的房地产模式发展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依靠房地产的蓬勃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要十分警惕这样高度依赖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模式。

  还有专家认为,在房地产卖方市场的情形下,中国的宏观调控部门应该通过“组合拳”的方式抑制房价泡沫的进一步推升。一些专家建议可尽快启动征收物业税试点,抑制投机性购房,利用税收方式提高“囤地”、“捂盘”者的成本。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胡剑龙

  房地产成支柱埋风险

  1966年,迪拜发现了石油,借助源源不断的石油财富,40年间,将一个无名的小镇变为世界级的大都市。

  阿联酋是全球主要石油生产国,但他们意识到迪拜的石油资源将于2010年枯竭。因此,迪拜转向以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但迪拜常驻人口只有120万左右,而且外来人口就占了85%,吸引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来买房也就成了当局推动的目标之一,不少世界级的演艺明显纷纷在迪拜置业。

  一时间,迪拜的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而这一幕同样在中国出现。

  统计显示,今年前10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9%,较前9个月17.7%的增幅明显加速。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中国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投资的1/4,直接影响的相关产业达60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命脉,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现阶段依靠房地产发展生产的几十个行业都将受到巨大损失。中国作为金融危机中经济表现突出的主要新兴经济体,更不能忽视房地产业的泡沫风险。

  “地产绑架经济”积弊重重

  上月,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玩笑地表示,一对新婚的年轻人,在北京买套房子,需要耗费两个家庭三代人的积蓄。对此,他表示忧心忡忡。

  从历史上看,无论此次迪拜危机还是尚未结束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多少都与房地产危机存在关联,尤其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对房地产的依赖,更早的如日本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10年”也是直接受累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此前,郎咸平曾对媒体表示:“没有哪一个大国敢把房地产业当做支柱产业。拉动GDP主要消费,但如果所有的钱都投入到房地产业里面,那别的地方还怎么有消费?如果全国都不去做制造业,都是炒房炒股,那这个国家怎么办呢?”

  有媒体报道,短短十年间,迪拜楼价涨了三到四倍,其飙升速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据总部设在迪拜的亚洲商务电视台董事长王伟胜介绍,2001年当地一幢独立别墅每平方米只要8000元,到金融危机之前,房价涨至最高峰,每平方米涨到4万多元。普通公寓的价格在最高时也达到了每平方米两三万元人民币。

  即便如此,国内很多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也不逊色。以北京为例,四环以内的公寓价格都在2万元以上,即使是杭州这样的城市,主城区商品房平均价格也达到了每平方米19000元,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杭州,核心区域的公寓房价早已超过3万元。

  “很难说国内的地产没有泡沫,我们确实应该警醒。”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不管如何,随着楼价的步步高升,大众的购房成本显著增加,人们对未来住房问题难以解决的忧虑日益加重。不少人士认为,虚高的房价从两方面打压内需严重的积弊。“首先直接影响当下的消费,再就是影响人们的消费预期。”

  甚至有人提出,高房价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复苏的过程,靠房地产拉动GDP的增长无疑是饮鸩止渴。

  热衷搞土地经济的地方政府应提高警惕

  不少专家认为,迪拜危机可谓是金融危机的余威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双重压力产生的。而更让人心忧的是,从上半年国企疯狂拿地的表现来看,目前中国的产业资本越来越集中流入房地产,此外,居民财产的60%到70%用于购房。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打击面会更大。

  此外,联系到中国出现过的海南和北海房地产泡沫,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热衷于搞土地经济的地方政府,确实应该提高警惕。”

  他还分析,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实体经济问题在先。迪拜开发的大量的房地产和酒店项目,负债率很高。金融危机爆发后,迪拜的对外融资能力下降,而国内楼市又不景气,项目难以持续进行,由此引发偿债危机。他还表示,我国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类似风险,很多地方政府都应当从中吸取教训。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