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二套房暂时仍只“认贷”新操作流程尚未出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广州二套房暂时仍只“认贷”新操作流程尚未出台
2010年06月08日 09:5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州各银行新的操作流程尚未出台

  上周五,住建部、央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规定第二套房“认房”又“认贷”。但本报记者昨日咨询广州市各家银行发现,由于总行尚未下达新的操作流程,所以各行仍以老办法来认定二套房。

  新规公布后,广州的二手楼市反应平静。

  昨日是三部委《关于规划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咨询了广州市各大商业银行,得出的答案都是,总行尚未下达办理房贷的新的操作流程,暂时仍然按照老的流程操作,也即银行通过查询央行信用记录里的贷款记录来确认是否第二套房,无需提供房管局的书面查询结果,借款人也不必出具书面诚信保证,不过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改变。

  昨日,记者致电广州市房管局了解怎样申请并获得房管局书面查询结果时,接线员表示,要房管局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需持银行方面的公函。

  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广州的多家银行,几乎所有银行的个贷人员都表示,暂时没有接到上面的通知,目前仍按以前的办法来审批和办理房贷业务。工行个贷人员表示,在新规下来之前,房贷申请业务仍按旧方案执行,“方案一旦出台,未批放款的客户都有可能按照新办法执行”。建行则反馈,新规对哪些客户产生影响还要看总行下达的具体操作细则,不过从严审核二套房贷已成各家银行的共识。

  中信银行和招行广州地区个贷人员表示,暂时还没收到总行文件,仍按照以前的办法操作。不过,如果办理期间总行的文件下来,可能需要补交房管局方面的证明文件。

  新规落地

  操作有难度 “搞掂”还需时日

  诚赛按揭总经理卢志光表示,据他了解,由房管局进行查询并出具书面证明,目前在广州执行起来还有难度,因为广州市目前只有老八区的房子可以查到房产登记记录,而从化、花都、增城等区目前还无法查询。此外,由于房管局的证明需以家庭为单位确认是第几套房,这首先要确认家庭有几个人,每个人名下是否有房子,操作起来有难度。

  一些银行则抱怨,新规不仅增加银行的工作难度,而且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空子可钻。“全国联网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外地拥有的房屋产权如何处理,我们一直都有疑问”,一位银行行长说,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户口不在本地,那就可以到原籍开出单身证明,用于申请贷款,“这要靠细则去完善”。

  按三部委《通知》规定,“如因当地暂不具备查询条件而不能提供家庭住房登记查询结果的,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交家庭住房实有套数书面诚信保证。贷款人查实诚信保证不实的,应将其记作不良记录。”不过,目前广州各银行均表示暂不需要借款人提交书面诚信保证。

  汇瀚按揭银联部主任熊敏洁表示,各银行制定一个新的流程不是一下子可以搞掂的,需要和房管局等部门协调,估计需要一些时日。

  楼市反应

  认定标准落地 市场波澜不惊

  昨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房地产中介时发现,大多数中介人员和买家对二套房认定新标准的关注度并没有预期那么高。房地产人士表示,二套房“认房”或“认贷”的讨论已持续较长时间,市场对该标准的出台有一段较长的消化过程,因此该消息在市场中可能“软着陆”。

  市场反应不大

  “市场反应并没有想象那么大。”中介人士表示。在天河区名盘骏景花园,有的中介人士甚至告诉记者自己完全没有关注到这一信息。

  而且有中介人员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里看房的买家明显增加。中原地产海珠区副营业总监吕永好透露,看楼量自5月底已经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迹象。在海珠区某家中介分行里,记者看到有几位客户正在签约。中介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买家都已经看了很久的房,刚好上周末有笋盘,因此选择在这个时候成交。

  不过,在骏景花园,记者看到与3月相比,其放盘量明显增加,而几乎所有业主都有所让步,给予买家议价空间。

  受影响购房者比例小

  在新标准确立前,广州基本上是按照贷款记录来确定二次置业,大部分的二次置业买家第一套房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的,因此早在4月中旬出台房产新政的时候,这一批客户二次购房都已经受到了影响。只有那些第一次置业为一次性付清的顾客,才会因为这一新政策而受到影响,但是估计这种顾客只占二次置业顾客的20%左右。

  满堂红研究部高级经理周峰认为,二套房“认房又认贷”实际操作难度大,导致市场受影响不大。 (记者方利平、刘新宇、林琳、陈芳)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