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动还是恐慌性抢房你听谁的?
一句"银行将取消房贷优惠利率",推倒了一串与之相关的多米诺骨牌,买房者就是最先倒下的那一张牌。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如果房贷优惠利率取消,购房者应该按兵不动,还是参与抢购房?市场有关这些问题的噪音太多,到底应该听谁的?
购房者:
银行说利率不打折房价再贵也要抢
"北京的房价以后只会升不会降。利率优惠眼看也快没了,还等什么?看好就买吧。"在某著名网站论坛中,一位网友对目前的房价这样表述。这一言论代表着目前很多购房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不过,在北京市房价动辄2万元/平方米的背景下,促使购房者从观望走向疯狂的可能不是"刚性需求",而是银行贷款优惠利率取消。
纵观房贷利率变化事件,传闻制造者似乎从一开始就有意挑起购房者的恐慌情绪。"这个概念太具体了,如果从现在的7折利率恢复到8.5折,很多人一个月要多还成百上千元的利息,房价本来就高,再不搭上利率优惠末班车,我们的成本太高了。"另一位购房者这样表示。他还表示,目前已经对房贷利率变化趋势"非常了解"了,向他透露这些内容的就是将要为他做贷款的银行。
银行:
调利率是因为"接到银监会通知"
"房贷利率优惠政策有变,所有优惠政策都将截止到今年年底,要买房赶紧买吧。"本月初,一位国有大型银行信贷部负责人曾这样表示。到目前看,政策的变化已不仅是传闻。建行率先提高个人首套房贷优惠利率门槛,规定购买住房在90平方米以上的,首付达到三成才能享受7折利率。
其他银行也纷纷跟进,例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该行即将停止对北京140平方米以上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打7折。同时,该行还将对二套房贷"缩口",包括重新定义二套房概念,严格以家庭为单位。
"这是银监会的意思。"对于上述做法,不少接近银行的人士这样表示,而一条有关"银监会已向各大银行下发房贷优惠收紧政策通知"的消息也在市场上迅速走热。
银监会:
优惠政策没叫停风险控制不能停
"银监会关于一套和二套房贷政策均没有改变。"对于上面的传闻,银监会也坐不住了,以至于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做出这样的表示。按照这一观点,个人第一套房贷仍坚持执行首付两成、7折利率。对此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日还重申,银监会对于普通居民购置的第一套住房和改善性的住房实行低首付、低利率,对于购买带有投资和投机性的二套以上的住房,完全实行市场利率,且首付提高到四成以上,这一政策未见改变。
但银监会对于房贷背后的高风险一直保持长抓不懈。蒋定之明确表示,对房价过高的问题,银监会很重视,对房地产行业的违规操作、虚假按揭行为,银监会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住建部:
多数房贷优惠政策无截止期限
市场普遍认为,尽管央行和银监会没有正式下达收紧房贷的相关正式文件,但不排除银行间相互看齐,采取收紧措施,等待监管层给房价优惠政策规定期限。
对于这一观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人士表示,"个人商业房贷利率、首付比例"等多项优惠政策均没有明确截止日期,仅有转让住房的营业税优惠一项是在今年年底到期。
为刺激楼市,去年10月央行推出优惠政策,下调房贷基准利率。基于多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房地产买卖市场较为火爆。但随着二手房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到期,房贷收紧之声亦频频响起。
房屋中介:
传闻让年底房子好卖了
"房贷优惠利率变化纯粹是银行的行为,为的是增加银行利息收入。不过现在看来,经银行这么一闹,房子突然好卖了,我们也跟着沾点光。"对于本次事件,一位房屋销售商这样表示。
临近年底,本是楼市交易的传统淡季,但今年北京二手房市场却一反常态。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11月前14天,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突破13874套,其中居民住宅成交量达到了12283套,分别比10月同期二手房上涨97%及96%。而从10月16日到11月15日,二手房成交量将突破27000套,达到历史最高位。
"现在都得叫号卖房子,客户抢得太厉害。我们一些同事都开始当'黄牛'了,一个号能卖到上千元。我们不断安慰客户,'别抢别抢,明年年初还有开盘的呢。'"另一位房产商这样表示。
专家:
银行挣钱不可耻不能忽悠人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如果按照贷款类型分,银行收紧第一套房贷利率优惠政策主要是为了利润,"如果将7折利率恢复到8.5折,银行可以多赚15%,现在银行息差收入较低,加上央行此前也只是规定最低折扣到7折,因此银行用这个办法挣钱也并不为过。"
在另一位业内人士眼里,银行与房产中介、房产中介与客户之间,有关房贷政策的消息真真假假。"有可能是个别经纪人故意忽悠客户,也有可能是房屋中介理解错了银行的政策,不过这次看来,很可能是银行把所有人都忽悠了。"该人士这样表示。
"更多的人来买房,银行就会发更多的信贷,银行现在在反向操作,看似'惜贷',其实是更巧妙地扩大贷款范围,这是一招险棋。"对此,北京大学中国金融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这样表示。 (北京商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