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商品房新入市楼盘数量减少,价格走高,且入住一般需要等待一到两年时间,大多数有着居住需求的人转而选择了二手房市场,同时,政府的救市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二手房交易的火暴,但是剧增的成交量下隐藏的却是购房者的种种遭遇。二手房购买者甚至在擦亮眼睛,小心谨慎的过程中也还是陷入了让人无奈的陷阱。
中介从中打算盘
北京齐女士赶在年底前买了套二手房,这次购房经历让她对中介产生了很大反感。
齐女士对本报记者说:“看房时觉得房子装修得不错,不像有些二手房需要自己重新翻修,浪费时间不说,也实在是没有精力。”但是,当齐女士签下购房合同,拿了钥匙后再来到这里,房间里的变化让她很“震惊”:房间里打好的家具、桌椅、空调等等都不见了,最让齐女士哭笑不得的是,就连挂窗帘的窗帘杆和卫生间钉在墙上的纸巾盒都不翼而飞了,能拆能搬的所有东西都消失了。
起初她认为是原来的业主搬家拿走了,但是,在与原业主的交流中得知根本不是这样,原来这些东西都是让中介“打劫”去了。齐女士说:“本想快点住进去,现在就连挂窗帘的地方都没了,还得去订做,本来想买个方便却生了一肚子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起两起,但是由于不想再和中介“纠缠”下去,许多购房者也就不再追究,吃了哑巴亏。而且,这些中介还供职于一些颇具规模的中介公司。
还有部分购房者遇到毁约的问题,本来已经向中介交付了意向金、定金和部分预付款,但由于出现了出价更高的购房者,于是出现了单方面毁约。
庞先生就是受害者之一,庞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好不容易看好了套房子,赶快下了定金,松了口气,催着中介叫业主来签合同,等了好几个星期也没有消息,没想到最后打水漂了。” 庞先生谈及这件事时十分气愤,虽然中介最后返还了庞先生此前的付款,但是光是这几个星期,房价就又涨了不少,这样一折腾无疑使庞先生在房屋选择与时间选择上双双错失了时机,为其带来了不少麻烦。
由于中介买卖服务佣金是按最终成交价的3%来计算的,这样一来中介更愿意将最终成交价格抬高,这使得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另外,记者从一中介业务员处了解到,“同样一个小区,只要有一套房子能卖出一个高价钱,其他同小区房子的价钱也会跟着立马上涨,现在卖房就是这个规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购房者对中介的有些作为很不满意,隐瞒二手房的真实建造年限就是一个问题,有过几次看房经历的几位购房者告诉记者:“如果中介说这房子是1998年的,那实际建造年前至少要往前推4年。”还有就是关系到年底即将结束的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问题,国家新定营业税优惠政策只适用于最后一次过户满两年的二手房,上述齐女士看房时一再询问中介,该房是否满足这个条件,中介也满口保证之词,可是真正到了要签合同的时候,齐女士傻眼了,她看中的那套房子最后一次成交还不满一年,齐女士没有办法,只得多交了几万元的营业税。
选择贷款问题多
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越来越多确有居住需求而又无力支付全款的人选择了贷款买房。而还款方式的错误选择和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不得提前还款的约束条件给本就高额的利息雪上加霜。
购房者丁女士向本报记者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几个月前,丁女士在小营世纪村看好了一套房子,付完首付还需贷款60万元,但是在和银行签署贷款合同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告知丁女士有何种还款方式可以选择,也没有根据丁女士家的收入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方式。丁女士由于对住房贷款还款方式的不了解,于是签下了银行贷款专员提供的表明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贷款合同。
数月后,丁女士偶然发现,这位贷款专员为其确定的贷款方式并不适合自己,并且使自己的贷款利息无形中增加了许多。
目前银行住房贷款主要分为等额本息与等额本金两种,虽然表面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结果却大不相同,以丁女士的60万元贷款为例,现行贷款年贷款利率按4.158%计算,贷款期限30年,如果以等额本金法来计算还款金额和利息,则共应支付利息375259.5元。但是,按照丁女士“被选择”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则要支付450988.91元的利息,两者的利息差约合7.57万元。
记者在咨询交通银行贷款专员后得知,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还款方式除了在最终的贷款利息上有所不同外,也有其不同的适用人群。等额本金还款方式更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是有提前还款需求的贷款者,这种还款方式在还款之初的还款金额会相对高一点,但是总额是递减的,而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优点在于每月还款数相同,便于计算,且初始还款时的压力比等额本金小一些。
丁女士已经人到中年,并且有提前还款的需求,还款实力较强,但是为丁女士办理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其进行询问与讲解,致使其选择了错误的还款方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另外据记者了解,大部分银行对贷款的提前还款做了很多要求,比如,首次提前还款的时间必须在还款达1年后,这并不符合银行鼓励提前还款的准则。但是各方说法都不一致,这为不少有提前还款打算的贷款者带来了困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