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漂”的租房史: 为自己的房子而奋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个“北漂”的租房史: 为自己的房子而奋斗
2009年11月25日 09:31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1月20日,周五,晚上近八点,陈颖有些疲惫地走下公交车。心里庆幸着:还好刚租的房子就在车站附近,不用像以前那样,下车后还要再走两站地才能回到住处。

  陈颖现在租住在北京东五环附近一个有些年头的小区里,几乎没有绿化,和近些年新建的漂亮小区“没法儿比”。小区里都是六层建筑,没有电梯。“不知道物业几天打扫一次,楼梯扶手从来没有干净过。”搬进来一个多月了,有些洁癖的她唯一不满意的就是这点。陈颖和男友租的是六层一个两居室的主卧,每个月1300元房租,水电费等其他费用与租住次卧的一个人平摊。

  2005年7月,陈颖在河北一所并不知名的大学专科毕业,不甘心回县城工作的她,只身一人来北京闯荡。来北京四年多,住处换了多少次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在印象里,“除了房山区和延庆区没住过,别的地方都住了一个遍。”

  “你知道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月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吗?”陈颖的脸上掠过一丝尴尬,“那时因为没什么钱,我临时找了一份房屋中介的工作,住在别人打算出租的房子里。衣服不能拿出来放在柜子里,化妆品用完了也要收到盒子里,因为随时都可能要卷铺盖为租房者腾地方。”她说,那一个月她不知道搬了多少个地方,最长的一次住了一周,而最短的一次还不到两个小时。

  后来挣了点钱,她开始跟一个同事合租。“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同住的有6家。两家占据了卧室,剩下4家在客厅里用木板隔成了4个小间,我俩就住在那个七八平方米大的小间里。”她回忆说,那时候,虽然大家争厨房、争洗手间、争洗衣机用,但“每天下班后有个稳定的可以让你遮风避雨的地方,够满足了。”

  那年陈颖23岁,那时候的她,周一到周五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周末和同事逛街、唱歌,不看股市,也不关心房价,和同事讨论最多的是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市面上又流行什么款式的衣服。

  随着年龄增大,阅历不断增加,陈颖开始想要规划自己的未来。她通过自考取得了本科文凭,随即跳槽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工资涨了一倍,独自租了一间小平房。虽然有了独立的空间,但“每天要倒三趟车,花两个小时才能到公司”。

  在工作期间,她认识了男友,后来一起租了现在的房子。每个月房租、水电费、生活费以及出外应酬等,加起来不下4000元,而他们两个人的收入大概八九千元。“我今年26岁,他28岁,家里催着结婚,我们也得好好为未来打算一下。”陈颖自嘲到,“现在房子、车子、票子都没有,我们是典型的的‘三无’人员。”不过,她认为,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房子,“没有房子,结婚、生孩子都是问题”。

  “四环的房子都两万元每平方米了,郊区的房子也直逼万元,我们俩不吃不喝一个月也买不了1平方米。”北京如此高的房价,令她咂舌。

  “去年在老家参加同学聚会,很多同学羡慕我在北京工作,每个月能拿几千元的工资。其实我从心底里羡慕的是他们,生活不紧不慢,不必为了住房发愁,还能够在父母身边尽孝。”说到这些,陈颖露出羡慕的神情。

  很多时候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她的家乡,和她同龄的人多数已为人父母,而在她看来,“那还是个遥远的梦。”

  “没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怎么敢要孩子!”她苦笑说,这两年省吃俭用,俩人的积蓄加起来还不够付首付。不过,庆幸的是,不用很多户抢洗手间,不再住隔板的房间,也不再住离公交站很远的小平房,在北京拥有一个15平方米的房间。“虽然厨房地面的油垢积得很厚,家具都掉漆了,从二手市场买来的家电也不知道倒了几次手了,不过,目前这样的环境足以让我们安定下来,为下一个目标——自己的房子而奋斗。”

  “就像当初自己义无反顾地来北京一样,既然来了,就要扎根。”陈颖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