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房博会调查:房价虽高四成人看涨近六成还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浙江房博会调查:房价虽高四成人看涨近六成还买
2009年10月29日 09:28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市场的热度似乎并没有因为房价的高企而减弱,从近期新开楼盘的销售情况来看,大多数楼盘单日销售率都可达8成。与之相应的是一直处于低位的可售房存量,目前六城区商品房存量不足1.2万套,而住宅更是在6000套以下。

  市场趋势依旧,消费者的心态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联合浙江在线、中原地产在本次房展会上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需求调研,并参考了双赢机构、汉嘉机构的调查结果。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房价这么高,近近6成客户还是选择近期购房。

  房价虽高,我不愿意持币观望

  57.5%的人准备近期入市

  本报调查显示,结合消费者对当前楼市的心态来看,目前继续持币观望的比例为42.5%,提高总价预算的占17.9%,降低购房面积的占21.3%,另择购房区域的占18.3%。持币观望与调整购买计划的比例大致是四六开。也就是说,近六成被访客户的购房意愿较为急迫,57.5%的人打算近期入市。他们同样受到当下不断上涨的房价的困扰,但做法是通过调整自身来适应,如提高预算,减小面积,改变选择区域。

  汉嘉机构的调查也显示,有意愿在今年和明年买房的消费者占近8成。这说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杭州市场很可能还会一直处于卖方市场。

  接下去房价是涨是跌

  45.6%的人看涨楼市

  本报调查显示,在对未来楼市走势的判断上, 45.6%的购房者认为房价将持续上涨,21.3%认为将保持稳定,17.6%难以判断,15.5%认为将下跌。

  结合今年5月的情况来看,当时33.7%的人认为房价已经调整到位,34.7%的认为还有下调空间,31.6%难以判断。与5月相比,看跌的比例大幅降低,看涨的大幅上升。当预期成为一种主流倾向后,带来的就是行为的趋同。

  双赢机构的调查也显示,虽然大部分人认为杭州的房价上涨过快,目前价格偏高,但是大部分市民认为房价还会上涨,促使他们在房交会上寻找房源的一个动力就是害怕以后的房价会更高。

  什么样的房子最好卖

  90~120㎡的普通公寓为主力需求

  从双赢机构对被访者关注区域的调查中得出,市中心仍为首选,占30.1%。其次为滨江区,占27.8%,再次为钱江新城,占20.4%。另外西溪、九堡、下沙共占近三成,另外也有部分被访者关注三墩、华丰丁桥、申花、桥西以及之江转塘板块。

  由对面积需求的调查中可以看出,90~120㎡的户型仍为主力户型,占到被访者的47%,而90㎡以下面积的需求占到近三成。

  本报调查也显示,在购房类型的选择上,普通住宅的比例占76.3%,别墅排屋类占10.5%,商铺、酒店式公寓和写字楼共占13.3%。杭州楼市的主要增长点一直都在住宅领域。

  在具体房源的选择依据上,地段和交通的重要性依旧排在前列,占20%,而小区环境同样占20%,总价、停车和配套分别占14.4%、12.2%和11.2%。

  哪种户型最受欢迎

  54.9%的人选择2房户型

  本报调查显示,购房者在户型选择方面与5月期间比较类似,比例较高的仍是2房的户型,其中2室1厅1卫占31.5%,2室2厅1卫占23.4%。54.9%的购房者选择2房户型。

  与5月相比,房价继续上涨,购房者的计划也须相应调整,2房户型属于家庭用房的基本配置,讲究的是经济性和实用性,对于首次置业者而言,2房的需求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15000元/m2是一道坎

  近8成人可承受15000元/m2以下的房子

  双赢机构调查显示,当房价普遍在万元以上时,购房者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也明显增强。从被访者可接受的单价中,有近四成的被访者可以接受10000~15000元/㎡的价格,近四成的被访者能承受8000~10000元/㎡之间的价格,只有近两成的可以接受15000~20000元/㎡之间的房价。

  在总价方面,主要集中在两个范围,一个为60万~100万元,一个为100万~200万元,从范围中间的偏向来看,主要集中在80万~150万元之间。对于普通的购房者,150万元的总价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道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