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量价跌三成“楼市双城记”折射新政显效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线城市量价跌三成“楼市双城记”折射新政显效
2010年06月23日 10:44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南北两地楼市标杆的北京和深圳,最近在成交量和价格上都分别出现大幅下跌。

  继5月新房签约量环比跌超六成之后,6月中上旬,北京商品住宅期房成交量继续走低。记者从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统计显示,6月1日-20日,扣除保障性住房,北京商品住宅期房签约1482套,签约面积17万平方米,环比分别降40.7%和34.8%。新华社昨天援引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的数据监控显示,6月上旬,北京在售的235个楼盘中,有147个楼盘出现零成交。其中包括5月份新增预售证的柏阳景园、保利·西山林语、新天际SPACE+、万科蓝山4个项目。

  尽管开发商“打折风”不断上演,但是在成交均价上并未出现大规模下降。数据显示,与5月份相比,6月上旬仅有15个项目成交均价出现下滑。其中,3个项目每平方米降价幅度超过2000元,朝阳区首城国际中心房价每平方米下调5729元,海淀区领秀新硅谷下调3223元,丰台区大成郡下调2411元。

  “6月以来,京城逐渐掀起打折降价风,而楼市价格是否真降,从成交量和降价幅度来看,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价格僵持的同时,开发商也放缓推盘速度,京城楼市经历了几次‘狼来了’的戏剧性变化。”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分析员冯大丰表示。

  房地产调控新政策实行两个多月以来,成交量持续走低,而价格却未真正松动。“新政策出来以后,买卖双方都会进入一个观望期,出现成交低迷的情况属于正常。”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表示。

  李文杰分析,目前房价下调的预期已越来越强,开发商迟迟不降价的主要原因是如何制定降价的幅度,偏低或者偏高都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所以较为谨慎。

  目前全市在售楼盘近400个,对于日均签约74套这个数量,亚豪机构副总经理高姗认为,目前仍处于新政调控的消化期,调控“组合拳”屏蔽掉大量投资和投机性购房,导致大量购房者购房意愿降低,观望气氛更浓。

  但北京周边地区房价已经明显松动,在新政后短短的一个月间,八通线沿线的成交均价由20000元/平方米降至18000元/平方米, 6月中旬,八通线沿线实际成交均价已经回落至16000元/平方米,跌幅超过20%,看房、买房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最近卖掉的房源,全部是低价房。”21世纪不动产北京安信瑞德加盟店通州店的经纪人小丽告诉记者,现在房价已经成了购房者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八通沿线实际成交的房源,按不同区域其售价一般在15000-16000元/平方米。但这样价位的房源很少,只占房源总量的10%。“通州房价未来仍将缓慢下行。”21世纪不动产集团市场部总监林蕾认为。

  而一向被视为国内房价风向标的深圳楼市,最近明显领跌全国,一手房成交均价在最近四周内环比累计下降超过三成。6月21日,世联地产、中原地产以及中国指数研究院华南分院等多家机构同时发布的统计数据均显示,今年第24周(6月14日至20日)深圳一手住宅成交量价齐跌。其中成交量为369套,环比下降30.1%;成交均价每平方米14752.41元,环比跌幅为12.5%。这意味着深圳一手房均价已经连续四周出现持续下跌。综合此前的成交数据,深圳一手房周成交均价从今年第20周(5月17日至23日)的每平方米21505元跌至上周的每平方米14753元,环比下跌已经累计达到31.4%。

  从整体价格走势来看,深圳一手房均价自楼市新政颁布的第17周(4月26日至5月2日)已经开始下跌。相比第17周的每平方米25846元的均价,第24周深圳一手房均价下降幅度已经达到42.9%。深圳多数房地产企业进行降价促销之外,仍有开发商观望不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降价是大势所趋,大规模的楼市降价潮可能在第四季度出现。

  世联地产研究总监王海斌认为,深圳一手房均价下跌跟统计当期的成交结构存在着直接关系,豪宅和大户型成交量的逐渐减少导致深圳楼市整体均价不断下行。他认为,深圳房价下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楼市政策调控效果显现。

  专家介绍,从市场轨迹来看,楼市降价通常需要经历六个阶段,即从观望和僵持,到局部促销活动,再到新项目低价开盘,在第四个阶段进入局部的全面促销,之后再出现局部降价,最终形成全面降价。深圳地产评论人士王恭敏表示,降价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开发商和政策在整体上仍处于相持阶段。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也认为,房地产属于非标准预售品,一旦降价就会出现前期业主以产品达不到交房标准为由引发的纠纷,因此开发商理性定价一定要首先针对全新楼盘,且相当低调。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