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涨幅14个月以来首次回落 调控效果逐渐显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价涨幅14个月以来首次回落 调控效果逐渐显现
2010年06月11日 15:2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统计局10日公布了1-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4%,涨幅比4月份缩小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涨幅比4月份缩小1.2个百分点,环比涨幅创14个月新低。

  “5月份的数据说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在逐渐显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涨幅14个月以来首次回落以及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下降,都说明调控已经有了实际效果。

  一线城市价格回调会比较明显

  张晓晶说,房地产宏观调控是从4月中旬开始的,统计数据不可能很快反映出价格方面的变化。如果一调控价格马上产生巨变,只能说明调控有问题:一方面说明房地产行业太脆弱;另一方面说明政策可能太过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所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让市场逐渐产生变化。”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5月份房地产的一些数据环比4月份已经出现了拐点,住房景气指数从3月份就开始下滑,4月比3月低,5月比4月低,再加上商品房成交量大幅下滑,这种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市场上加入降价行列的开发商会逐渐增多。

  “要更好地达到调控效果,首先要解决目前的市场供求关系。”张晓晶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供给相对不足,这也决定了房价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政府需要尽快加大保障性住房,同时增加土地供应量,加大住房供给。同时,抑制部分需求,房价才可能出现调整。

  总体来看,一线城市特别是价格偏高的城市,价格回调的幅度会更明显一些。而二三线城市,过去增长幅度本来就不高,房价调整相对会比较小,甚至可能出现平稳上升态势。张晓晶表示,“一段时间内,房地产行业应该是处于一种在调整中平稳发展的态势。”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向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变化主要要看市场供求关系和银行信贷政策。因为影响房价走势的首先是供求关系;其次,房子在大中城市不仅是居住功能,还是保值工具。所以,只要政府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房子作为保值工具,价格就难降下来。

  政策进退之间要相互弥补

  与房价涨幅14个月以来首次回落相比,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土地供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数据显示,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917亿元,同比增长38.2%,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8.5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0.5%,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29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1%。其中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02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增幅比1—4月回落10.3个百分点。

  “从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以及市场表现来看,调控都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以及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均有大幅增长,说明市场供给也相应会增加,而宏观调控政策中有关二套房的认定以及限购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需求。供求差距缩小,决定了下半年房价有可能走低。

  但随着市场持续低迷,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额以及开发面积可能也会相应下滑,这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政府当前的一个难题。

  “房地产调整在未来几个月内会有更加明显的效应,这时,政策要有选择。”张晓晶表示,一些政策要退出,一些政策要进。比如因为宏观调控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下滑,在其他领域,政策应该放宽,打破垄断,给市场更多选择机会,以弥补在房地产行业中的损失。

  同时,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得房地产投资方面不要回落太多。这样,既不担心经济增长放缓,也稳定了房价。

  宁向东同时认为,应该把政府责任与市场责任划分清楚,解决大部分老百姓住房问题应该是通过保障性住房,这是政府责任。目前这块相对比较缺,而商品房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自由发展,不能因为老百姓买不起房,就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本报记者 王小霞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