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反应开发商
新政违背市场规律
“这招不符合市场规律。”北京一家房企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这个政策和价格管制有何区别?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这个政策的生命力不会太长。”
这位负责人说,他在房地产行业已经十多年了,从未见过这样的政策。房地产市场过热确实存在不利因素,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限房价、竞地价”就是要让开发商考虑反向利润,从节约成本上下工夫,因此这种地肯定不会拿来开发高级住宅,只能达到把房子建好能住就行,能卖就行的标准。
针对房价,他反而期待赶紧往下走,再来一次轮回,因为房地产市场本身就应该螺旋式发展。对于“市场版限价房”,他认为,政府应该思考,保障性住房到底应该给谁住,不应该让所有人都通过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对于低收入人群,应该加快真正的保障房建设,商品房资产性的属性不应该被削弱。
夹心层
欢迎取消户口门槛
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张小姐没有北京户籍,但她在北京打工已经有5年之久。“房价好像坐了火箭,越来越遥不可及。”张小姐说,她本打算多攒几年钱再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银行存款增幅被房价的涨幅甩得越来越远。
“北京也陆续推出了不少优惠的购房政策,但由于户籍的限制,我一直搭不上车,只能干着急。这次出台的这种限价房我非常关注。”张小姐说,限价中小套型商品房虽然不如限价房价格优惠,但每平米低于商品房2500元的价格还是相当有诱惑力,而且不用再被一个户口挡在优惠政策的门外。
“我现在就希望这样的房源多一些,户型小一些,价格再低一些,申请条件能够放宽一点,让我们这些月收入5000元左右的夹心层能早点拥有自己的房子。”张小姐期望具体的购买准入条件能早点出台,并希望限制条件不要太多。
本市今年住宅用地增六成
市国土局昨天通报,今年北京市将供应住宅用地2500公顷,比去年实际增加968公顷,增加了63%,其中1250公顷用于建设政策性住房。
廉租房及公租房为50公顷,经适房200公顷,限价房及定向安置房用地为1000公顷,其他商品房用地占1250公顷。
目前,本市已完成住宅土地供应840公顷,其中政策房土地供应571公顷,占全市已供住宅用地的68%。此外,一季度本市土地交易市场已推出经营性土地37宗,539公顷,相当于去年的518%。
为加快改善旧城区居民居住条件,保护旧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科学利用旧城区土地及文化资源,本市去年启动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4个旧城区人口疏解及旧城区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建设安置房80万平方米。今年还将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等9个区靠近轨道交通周边安排约600万平方米安置用房。
目前,第一批安置用房地块已经确定,可提供安置房约200万平方米,正在办理相关建设前期手续,今年5月将陆续开工建设。第二批安置用房地块也已基本选定,可提供约400万平方米安置用房,将在二季度陆续供应各城区。
此外,9块地在昨天入市,其中8块为住宅土地,一块为公建为主、混合住宅土地。在住宅土地中,一地块将建限价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还有一块配建限价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这9块地中有5块采取了综合评标的招标方式,两块采取不设评标委员会的招标方式。
相关新闻
顺义首个限价房项目摇号
本报讯昨天,顺义区首批限价房摇号配售,2617户申请家庭参与摇号,中签家庭将于4月20日开始现场选房,房源预售均价为5500元/平米。
顺义首批限价房项目为“永欣嘉园”,位于顺义区站前西街怡馨家园北侧,配套设施完善,距顺义商务中心区仅800米,超市、银行、餐饮、娱乐、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齐全,居民出行十分便捷。该项目共有房源1230套,其中三居室(75—90平米)158套,二居室(65—75平米)650套,一居室(60—70平米)422套,预计2011年12月31日前交付使用。目前顺义区正在筹建的限价房房源共7个项目,有房源3620套,均价为4300元/平米—5500元/平米。
“住房政策”成居民关注新热点
本报讯市发改委昨天倡导成立的第三方调查公司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居民关注热点调查报告。“房价”仍居首位,但关注度比去年四季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54.34%,“医疗费用”稳坐第二。“住房政策”成为市民关注的新热点话题。
“住房政策”的关注度迅速从上一季度的第46位上升至第14位,调查负责人说,“这个变化说明老百姓希望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来抑制房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教育和医疗方面,“资源分布不均”的关注度排位也都上升明显。
“二套房”准客户赶搭末班车
本报讯国务院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新政出台后,市场立即做出反应,大量“二套房”准客户昨天开始赶搭末班车,签约量大幅上涨。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分析,昨天部分典型区域门店签约上涨30%左右,这些新增成交基本都为第二套房购买者。而这部分人急于成交的主要目的在于本身的支付能力有限,借首付50%新政未真正实施的空当成交,再进行加急贷款,以期能够赶搭最后的宽松房贷末班车。
组稿采写本报记者郭爱娣 翟烜 周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